题目

近代化探索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粱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顾《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遇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该运动以文化激荡出新型政治与思想形态,以鲁迅为主脉的新文学创造因此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斗争空间,几代青年受此影响。……该运动创造的不仅是文化与政治的空间,更开启了新的历史动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它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核心思想与经验。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 (1) 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特点。 (2) “中国的失败”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公车上书”之后,他们找到的“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是什么?分析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4) 材料四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它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核心思想与经验”? (5)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答案: 运动: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发展特点: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层面:制度(或政治)。“新的救国之道”: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历史事件:辛亥革命。解药: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困境: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侵略。 “运动”:新文化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民族独立、政治巩固、社会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各阶层积极探索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