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 结论 | |
A |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B |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C |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标志着我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
D | 新航路的开辟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①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 ②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 ③南京大屠杀 ④731部队用中国人进行细菌式武器试验
材料一: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夜夜召唤我,在梦里,用你的声音……
---张劲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材料二: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条约,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一:总算起来,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左右。……正是这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务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急剧的社会动荡,外来列强的种种欺凌,战败割地赔款,增开商埠,中国陷入民族危难中,显然它是晚清救亡图存的产物。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陈滔娜、沈洁《京师大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大学之路探寻》
材料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材料四:国民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教育法令: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
材料一: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材料三:“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