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以下三幅图所反映的现象,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庶民的胜利》 B.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再论问题与主义》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
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那个时期,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正确的有 ( )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主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
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6.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干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
A B C D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中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A.《人间喜剧》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15.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于政府来说,最紧要的,也许是最困难的事,便是在严格公平地对待全体人民方面,尤其是在保护穷人避免富人压迫方面,要绝对的公正。”这表明卢梭 ( )
A.强烈反对封建等级制 B.反对社会不平主张废除私有
C.主张平均分配消除阶级差异 D.反对贫富不公而不反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