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①经营食盐发家,财力雄厚,后涉及金融业 ②依靠官府形成行业垄断
③抓住机遇,勤劳致富,不断发展 ④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性格描述 | 结果 | |
吕端 |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
毕士安 |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
寇准 |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
材料表明( )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10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对下图所示的秦《泰山刻石》的书法特征的表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B.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C.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D.追求个性,狂放不羁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遥古城方三里,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街巷两旁排列着众多的店铺商号,大多是前店后宅的格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8家票号。古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建于清朝,以砖墙瓦项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材料二:
(1)图l反映了雅典卫城建筑群有什么鲜明的特色?(3分)
(2)据图2和材料一,说明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综合上述图文材料,。雅典卫城和平遥古玻分别体现了什么文譬内涵?(3分)
在《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所展出的下列科技成果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是
A. 青铜器 B. 瓷器 C. 造纸术 D. 丝绸
明人李长鼎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Z-X-X-K]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在这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丝绸之路 B.邸店、车坊 C.商帮、会馆 D.政府鼓励支持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
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热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他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如果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以下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教科书的多样性选择 B.到郡县的学校读书
C.到太学读书 D.考试和选官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