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建国以来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 (1) 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
A . 注重以人为本 B . 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 . 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 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 (3) 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据此可知,“五族共和”(    )
A . 具有明确的反帝意识 B . 体现了民族平等观念 C . 成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 . 体现了天赋人权精神
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次年他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在保证恢复全体人民的选举权的旗号下建立了第二帝国,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 . 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性 B . 民众的素质普遍不高 C . 公民投票权得到了扩大 D . 议会政治已形同虚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漫画的视角对一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问题、人文现象等做哲理的思考,从中可以悟到一个社会变迁的脉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该漫画揭示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该问题的制度原因何在?
  2. (2) 材料二中的结局与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有无关系?造成该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    )
A . 打击商人,贬低商人地位 B .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 .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前夜,他对成为“德意志皇帝”持很大保留意见,他希望接受的皇帝称号是“德国皇帝”。与前者相比,此称号更为威严,但包含有对非普鲁士地区行使君主权利的意味。这表明德意志帝国即将实行 (   )

A . 联邦制 B . 君主专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正世》中写道:“故古之所谓明君者,……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据此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上(  )
A . 反对国家统治政策的泥古不化 B . 主张以严刑酷法来统治百姓 C . 认为官员应该维护中央的权威 D . 主张依靠明君之法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通常用分割或削弱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为近臣以削弱相权 B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 C . 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D . 清代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南北朝以来,郡县倍多于古,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罢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此变动表明(   )
A . 地方分权倾向严重 B . 地方机构设置随意 C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 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

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198312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99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

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10分)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18.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思想成熟

康有为在一首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杆(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下列属于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有:(   

①三元里抗英  ②中日甲午海战  ③《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 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其变法 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评价较后人更具有正确性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 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 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 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