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 . 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 B . 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 C . 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D . 清代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
明成祖时,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这些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 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的内阁( ) 
A . 成为六部的上司机构 B . 拥有宰相的职能 C . 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D . 强化了君主权力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重要变法和改革,从中可以看出(   )

朝代

改革或变法

战国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明朝

一条鞭法

A .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 B . 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 . 改革充满了曲折与艰巨性 D .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多为自下而上进行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客观上(    )
A . 加强了国家对军事的控制 B .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D . 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

A . 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 . 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 . 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梁启超在1923年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哪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下列不属于梁启超说的变蛾蜕壳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义和团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 . 墨家主张节俭 B .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 . 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 . 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   )
A . 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 B . 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 . 社会契约思想起源古罗马 D . 古罗马重视私权的保护
表     清朝中期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乾隆 1761-1780

93

43

50

乾隆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上表可以说明清朝中期(   )

A .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 刑事犯罪特别猖獗 D . 农村雇工日益增加
如图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A . 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 . 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 . 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中山国为鲜虞(白狄族的一支)所建,国土嵌在燕赵之间。据考古发现,早期中山国文字很少;而在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山国(   )
A . 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B . 受到中原文明影响 C . 接受周王朝的统治 D . 重视教授儒家经典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 、社会的等级观念 (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 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 国语的文学 ”。“ 五四新文学 ” 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 “ 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 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 逐步改用国体文, 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 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 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 共计9种; 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 种, 以后又出版了9 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 (1) 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汴梁城出现哪些新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
A . 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 . 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 . 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 . 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就下列有关历史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A . 文献①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 B . 文献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 . 文献③的核心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 D . 文献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矛盾

6、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25分)儒家学说作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其内容在不断充实,其地位也在不断变迁。

   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编自董仲舒 《春秋繁露》等

材料二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更或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新社会,亦未可知。……孔子生于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自不能不就当时之政治制度而立说,故其说确足以代表专制社会之道德,亦确足为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也……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提出的主张。 (4)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特征的是:(  )

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①②         B②③           C            D③④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7下图所示是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最适用于研究课题

A.“洋务运动卅年”                                       B.“早期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C.“实业救国热潮”                                       D.“近代首批民族企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