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  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思与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对于发展好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动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

——摘自傅莹《不能忘却的记忆——百年内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不义战争中的觉醒反抗者。试结合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

A . 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 . 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 . 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D . 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 . 缺少近代化色彩 B .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 . 不够系统和完善 D . 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 外国列强从此相继入侵 B .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 .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明朝规定瓦刺朝贡为每年一贡。“土木之变”前十四年间,瓦刺朝贡约三十次,物品也越来越多。1446年,仅皮货就包括“青鼠皮十三万,银鼠皮一万六千,貂鼠皮二百”。最后,明政府貂鼠皮照单全收,青、银鼠皮只各收一万。这反映了明与瓦刺的朝贡(   )
A . 促进了民间的贸易往来 B . 增强了蒙古文明的关系 C . 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D . 满足了上层统治的需求
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探寻通往亚洲的航路,其中发现纽芬兰岛的航海家是(   )
A . 卡伯特父子 B . 卡蒂埃 C . 哈德逊 D . 德雷克
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1852 --1870年),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
A . 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践 B . 标志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 C . 推动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D . 保证法国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人们使用过的有形物品。随葬物品、壁画、简册等,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政府文书,其可能涉及(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A . 隶书成熟 B . 中朝决策 C . 郡县刑政 D . 密折奏事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 . 城邦制下公民视城邦治理为己任 B . 城邦制是专制统治 C . 古希腊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D . 城邦制度压抑人性
《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 .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B .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学术团体,很多人都是教师和知识分子,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启蒙民众的作用,不辞辛劳地从一个城邦转到另一个城邦,向民众传授辩论术、修辞学、市政学和人性知识等,从而使这些公民适合于雅典的民主制。这一学派的智者大都(   )
A . 反对追求实利 B . 坚持法律之上 C . 推崇专家治国 D . 忽视道德作用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这说明(    )
A .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 .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 宗法制强调贵族间的血缘性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⑶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⑷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却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让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

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39. 中国现存较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2.据史书记载: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开始设置三公官职                                                 B.皇帝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C.丞相是皇帝主要的行政助手                                             D.御史大夫掌政令决策权

清人褚华在《木棉谱》中记载:“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即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说明当时
A.棉纺织业技术发达 B.商业资本特别活跃
C.棉花开始成为商品 D.棉布的交易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