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经济学家霍布斯鲍姆估计,1870年全英国蒸汽机的动力约为400万马力,相当于 4000 万名成年男子所能产生的力,而这样多的人一年会吃掉英国15年才能产出的小麦。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 减轻了英国的农业负担 B . 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 C . 加剧了英国的贫富分化 D . 导致了英国的财富膨胀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唐时期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实质是什么?
西方学者认为,罗马人的政治智慧胜过希腊人,罗马不但能进行征服,而且还能与被征服者分享征服的成果。这说明罗马(    )
A . 延续希腊统治策略 B . 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C . 扩展公民权至全境 D . 宗教信仰趋于平等
1980年,英国政府通过的《竞争法》规定:允许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展开竞争,同时取消了国有企业的垄断权。这一做法表明(    )
A . 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干预 B . 私营企业发展开始合法化 C . 社会经济秩序日益遭到破坏 D . 市场自由的程度得到扩大
在2015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 B .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 C .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 D .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
赫德曾言“总理衙门对外国调停过度信任,并且总认为日本愿意谈判,因此造成僵局,总理衙门坚持先撤兵后谈判,日本坚持先谈判后撤兵。日本大军已涌入朝鲜,增强了他们的地位,并强迫朝鲜国王独立,改革内政,手段高强,但是很霸道。”清政府的外交调停政策(   )
A . 有效化解了中日在朝鲜的纷争 B . 使清政府在战争问题上丧失主动权 C . 造成日本在朝鲜不断增兵局面 D .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朝鲜国家的独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货币铸造体制以英王的高度控制和高标准货币而著称。由于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存在的分散性和货币铸造的混乱以及欧洲大陆货币制度变革的冲击,英王亨利二世对货币铸造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包括废除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固定货币设计样式;重组铸币厂,替换全体铸币师;设立皇家货币兑换所,直接征收铸币税。这次改革改善了货币流通,加强了英王时铸币权的控制,新的具有现代契约性的货币制度开始出现。

——摘编自崔洪健《英王亨利二世时期货币铸造体制变革探微》

材料二: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物价飞涨,成为社会动乱的寻火索,纸钞一度退出流通领域,商民皆使用铜钱。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币制改革,重新确立了一套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背景下,纸妙为明朝政府解决统一与建设的费用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政府支出用钞主要集中在军费、赏赐、俸禄、工匠费用、赈济灾民等方面。纸钞发行的二十年间大幅贬值,到弘治年间,已是“宝钞,今惟官府行之……民间得之,置之无用”,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

——摘编自李曰强《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王亨利二世货币铸造体制变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朱元璋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

一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三 、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四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

A . 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 . 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 .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 .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李鸿章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陈启源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张之洞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等被称为近代企业。它们被称为近代企业的理由主要是这些企业(   )
A . 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 B . 代表世界领先的手工业技术 C . 鸦片战争后立即产生 D . 促成了外贸优势地位的形成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 .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D .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

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国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的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1919年)6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5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6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明太祖与奏章

据中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21.王阳明与朱熹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B. 对理的认识不同

C.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态度不同          D.对生活方式的态度不同

14.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已在辽沈地区率先打响         D.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2.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

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

  ①技术先进       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各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 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 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 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1953-1964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垦荒运动的推行
B. 经济体制的转型
C. 农业政策的调整
D. 产业结构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