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是指(   )
A . 世界局势更加紧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B . 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的霸权遭到挑战 C . 美国社会撕裂,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D . 冷战引发军备竞赛,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电影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   )
A .    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 . 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思 C . 夸张和想象给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D . 历史和冒险给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 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 . 工业革命促成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 .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 . 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
A . 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 . 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 . 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 . 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关于英国议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的称誉②《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

③18世纪中叶,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④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1902年杨延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   )

A . 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 . 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 . 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 . 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
如图所示的是1971~1981年的中日贸易额(部分)。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 . 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B . 中日关系不断改善 C . 我国工业水平急剧提升 D . 国际局势和平稳定
下表为英国近代人口结构变化简表(局部)。

年代

1700年

1801年

1851年

总人口(万人)

506

866

2088

城市人口(万人)

85

238

1119

城市率

16.8%

27.5%

53.6%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B . 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C . 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 D . 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 .  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 . 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 . 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D . 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黑夜代表 “罪恶与危险”。但17—18世纪的西方城市里,以娱乐和社交活动为主的夜生活逐渐流行;18世纪中后期以来,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教会势力的削弱 B 照明条件的改善

C 资本扩张的需要 D 思想观念的变化

33.(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

材料二: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摘编自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摘编自《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

[Z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方略,并从历史的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 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 四百四十行 ”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评价某一改革说道:“(他的改革)……抽调贵族势力的基础,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该老师所评价的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改革                 D、商鞅变法

 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

A.王祯               B.贾思勰                  C.徐光启                  D.沈括

浙江永嘉人陈宜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

A.未能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采取了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D.排斥了的正确领导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两宋时期,四千多犹太人渡海而来,驻留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封)。宋朝皇帝给其头领赐姓为赵。其随从亦渐改中国姓:“列维”演化为“李”姓;“亚当”演化为“艾”姓等。最后形成了七姓八家(“张”分出“章”)。他们世代与汉人通婚。据此推知
A.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B. 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应据新史料提前
C. 犹太移民逐渐认同中国的宗法观念
D. 两宋内部经济和对外贸易并驾齐驱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 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