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魏源在《圣武记》中说:“镇江繁富十万户,海龄禁难民迁徙出城,出者皆刃夹而搜括之,日捕诛城中汉奸,合城鼎沸。这一事件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 鸦片战争 B .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    )

A .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 普朗克量子论 C .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 . 爱因斯坦相对论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 . “天人感应” B . “格物致知” C . “经世致用” D . “知行合一”
诸子百家中,崇尚自然,主张追求精神自由的是

A . 庄子 B . 荀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A . 儒、道、墨、法 B . 道、法、儒、墨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    )
A .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 . 小农生产更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C . 地主与君主的矛盾十分尖锐 D . 土地集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南安一中的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位学生搜集到这么一则材料:“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下列与该现象说法一致的是(  )

A . 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 .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下列材料是选取的部分秦简及其注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简K27正文: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臣曰聚,伍长。正文注释:南阳里户主强,是个“蛮”(少数民族),有着楚地不更的爵位,担任伍长。其妻子叫嗛,还有一个拥有上造爵位的儿子和一个叫驼的女儿,家中还有一个奴隶叫聚。

材料二

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基层人口管理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2. (2) 材料二中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该如何处理?说明处理的原因。
  3. (3) 以上述材料的里耶秦简为例分析其史料价值。
 15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两颗门牙”主要是指英国和荷兰 B . 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 . 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 . 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产品上交国库 C . 建立民主政治 D . 兴办学校教育
李贽和布鲁诺是生活在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他们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是

A . 挑战正统突破文化传统 B . 誓死捍卫自己信念 C . 标新立异动摇社会秩序 D . 坚决维护科学真理
1875年法国宪法颁布后,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中总统的权力日益缩小;法律上内阁只是总统的附属机构,但在议会的支持下内阁成为实际的政府;宪法对议会行使倒阁权的规定很苛刻,但实际上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法国(   )
A . 确立了完备的分权制衡体系 B . 法律凌驾于议会权力之上 C . 根除了政府强权统治的弊端 D . 代议制民主政治亟需完善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

A .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 .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提出要将眼光投向希腊以外的世界,要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他还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批判态度,并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治史视野广阔才能得到可信史料 B . 希罗多德是史学研究的开创者 C . 史学研究需要史料与视野的结合 D . 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性因素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
.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良          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
.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D.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典范,此外还发明出了筒车、水排、翻车等灌溉工具。

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力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为了入侵中国,日本曾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这两次事变的发生地分别在图中的﹝﹞。

A     B.      C.       D.

2)图中①⑤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气候特征有所差异,分析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3)图中地区是日本重要工业区之一,目前该工业区投放到中国市场的最主要产品是什么?试分析该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及限制性因素。

材料二  1932年,日本在图中A地区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2002年,由日本右翼主编的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日本)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由此满洲国取得了快速发展

4)试以日本在A地区殖民统治的史实驳斥日本右翼的上述观点。       

5)简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图B地区为抵御日本侵略而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6)简要说明以B地区为中心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目前中日关系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严重损害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因此,发展中日关系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7)请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发展中日关系为什么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材料四  胡主席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8)请用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为建设和谐世界努力。

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3: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1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2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3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