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简K27正文: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臣曰聚,伍长。正文注释:南阳里户主强,是个“蛮”(少数民族),有着楚地不更的爵位,担任伍长。其妻子叫嗛,还有一个拥有上造爵位的儿子和一个叫驼的女儿,家中还有一个奴隶叫聚。
材料二
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良 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D.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典范,此外还发明出了筒车、水排、翻车等灌溉工具。
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力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为了入侵中国,日本曾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这两次事变的发生地分别在图中的﹝﹞。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①
(2)图中①⑤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气候特征有所差异,分析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3)图中⑤地区是日本重要工业区之一,目前该工业区投放到中国市场的最主要产品是什么?试分析该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及限制性因素。
材料二 1932年,日本在图中A地区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2002年,由日本右翼主编的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日本)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由此满洲国取得了快速发展”。
(4)试以日本在A地区殖民统治的史实驳斥日本右翼的上述观点。
(5)简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图B地区为抵御日本侵略而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6)简要说明以B地区为中心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目前中日关系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严重损害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因此,发展中日关系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7)请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发展中日关系为什么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材料四 胡主席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8)请用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为建设和谐世界努力。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3: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1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2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3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