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某一时期开始推行新的对外政策,新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打造国家安全体系,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 参加并推动万隆会议胜利召开 C . 中英关系正常化 D .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
A . 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 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D . 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 “(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 B .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C . “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 D .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称为一个大国,即使称为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方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三: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材料四: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全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五: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 (1) 材料一中所说“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指的是什么?概括它对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的?
  3. (3)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五,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5. (5) 综述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观察漫画《畸形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美方行径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②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③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

④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A . ②③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
A .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 .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 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 .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在与保皇党进行论战时,孙中山针对保皇党成员将形容汤武革命的“天下归心”也用来形容华盛顿(称“十三州人民归心也”),明确予以批驳,华盛顿“为十三州国民之一分子,虽职有等差而分皆平等,同心-致以赴公义,固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孙中山的批驳( )
A . 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 B . 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 C . 体现了其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 D . 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缺乏群众基础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

A .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 .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 .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
A .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B .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 C .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 .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婚礼形式删繁就简                             B.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C.恋爱自由成为时尚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该政策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最准确的表述是(  )

A.西欧、日本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B.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加剧

C.日本、西欧、美国开始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D.日本、西欧、美国经济三足鼎立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10分)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分)

14.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嗜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其依据。(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2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