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 . 阶级的产生 B . 世袭制的确立 C . 王的出现 D . 早期国家的诞生
2016年11月18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结束33天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回顾中国航天史,下列选项说明我国开始步入太空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 B .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 C .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 D . “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 .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 实践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 .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 . 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 . 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 . 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
A . 进一步强化西周的分封制度 B . 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 . 与汉高祖做法主要目的一致 D . 迅速解决了七国诸侯的叛乱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 .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下列对拉丁美洲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者   ②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③由宗主国总督行使最高权力   ④盛行种植园经济和农奴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 . 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 . 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 (2)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 (3) 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 (4)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李鸿章说:“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华人股份居大

半……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成立轮船招商局,可吸引华商入股, “不至

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欲效仿西方的股份制

②清政府欢迎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③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 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④
有学者在分析现代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关系时,指出:“今天的民主概念与公元前5世纪发明出来时的这个概念,即使还有什么相似之处,也是极其微小的相似。我们在使用同一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误以为是在谈论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结合所学,对该学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

①雅典民主制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

②雅典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直接民主制

③雅典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对后世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④现代国家大部分是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建立代议制政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量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思想活跃的文学家、艺术家用他们的智慧描绘着这个多彩的世界。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什么作品也没有听说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的作品的作者是(   

A.德彪西           B.李斯特         C.莫扎特         D.贝多芬

曾国藩曾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8)

(2)古希腊海外殖民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4)

1521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3.成王在册封蔡侯的《蔡仲之命》中说:“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懋(发扬光大)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藩王室。”这里,有关诸侯义务没有涉及到

A.提供军队和贡赋                       B.要做出优异政绩

C.与邻国和睦相处                       D.须保卫西周王室

2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下列选官制度的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世官制阶段 察举制阶段前期 九品中正制时期 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 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 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