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材料:1939年9月2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在其西部边境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苏军于1939年9月17日进入了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居住在上述两个取缔的苏联同胞构成威胁。随后苏军又入侵芬兰,于1940年3月强迫芬兰签订和约。通过和约苏联获得4万多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并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作为军事基地。在此期间,苏联还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罗马尼亚政府同意苏军“进驻”北布科维纳地区。通过以上行动,苏联建立起自北向南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旨在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
①隋朝陆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活跃
②隋朝与赤土建立了贡赐关系
③隋朝最早与赤土建立商贸联系
④赤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 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报刊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对 2030 年全球各地经济实力进行“预测”,主要国家的全球经济总 量占比结果如下:美国、欧洲下降,中国、印度缓慢上升,俄罗斯、日本基本持平。美国国 家情报局委员会专家编写的《全球趋势 2030》以此数据为依据,描绘了表 2 四种截然不同 的未来世界发展图景类型。
表 2
——摘编自《全球趋势 2030》 根据材料,任选未来世界发展图景中的一种典型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 代表学者 | 主要内容 |
“新陈代谢论” | 陈旭麓 |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1927 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 1949 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
“民族运动说” | 章开沅 |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
“沉沦、上升论” | 张海鹏 |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本质目的在于
A.维护共和政体 B.限制袁世凯 C.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国家政权 D.发展资本主义
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上述材料称颂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