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工业主义极大地推动了政治革命,过去两个世纪的民主运动都受到了新工业主义的影响。它主要靠发展城市生活来实现这种影响。制造业生产体系需要劳动人口在大的工业中心聚居,因此,受新工业主义影响的国家的人口已经从过去的乡村农业人口占主导变成了城市工业人口占主导。而且城市生活加强了民主意识。·······新工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政治结果就是加刷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大工厂、作坊和劳动车间生产效率的提高迫使生产者去寻找过剩产品的国外市场。······新的工业主义将过去在家庭里主要由女性成员承担的工业模式转移到了工厂里进行生产。女性也就随之从家庭走向了社会,与男性一同进行竞争。

——摘编自(美)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世界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工业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工业主义”的社会影响。
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
A . 自视“天朝上国” B . 无视工业文明 C . 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D . 地主阶级的愚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上述政治主张(   )
A . 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 . 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C . 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D . 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 (1) 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单位:万元

年份

厂数

实缴资本

币值资本

每厂平均资本

实缴资本

币值资本

1936年以前

300

11795.0

11795.0

39.32

39.32

1937年

63

2238.8

2216.6

35.54

35.18

1938年

209

21775.0

8658.3

55.34

41.43

1939年

419

28566.9

12091.4

68.39

28.96

1940年

371

37897.3

5903.1

66,37

10.34

1941年

866

70997.9

4571.8

81.98

5.28

上表是1936——1941年大后方新增工厂及资本统计,请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取有关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经济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2年,清华大学专家在一组战国竹简(清华简)发现了关于周幽王灭亡的古文字记载,其中并无《史记》所载“烽火戏诸侯”之事,从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史学长期以来对该典故的质疑。这表明(   )
A . 文献史料的研究价值高于实物史料 B . 技术进步是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 C . 后人的史学研究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D . 新史料的发掘可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化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在《读日本书目志后》一文中写道:“欲结会以译日书久矣,而力薄不能成也。呜呼!使吾会成,日书尽译,上之公卿,散之天下,岂有割台之事乎?”这反映出梁启超(    )
A . 呼吁国人支持维新变法 B . 迫切的救亡图存愿望 C . 号召民众维护国家主权 D . 痛恨保守派势力强大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 . 技术水平不高 B . 生产成本低 C . 供皇室使用 D . 面向市场
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19世纪是一个海洋的时代,世界各大强国无不加强海军纷纷向外扩张。……日本在明治三年(1869年)五月即订下“二十年海军扩张计划”,按部就班,逐步实施,而将其海军纳入正轨。十五年(1882年),又提出“八年造舰计划”,将其舰艇大加扩充。在海军经费方面也相应地不断增多,……为了扩充海军经费,其政府并发行“海军公债”,追加海军预算,征课华族累进税,鼓励陆海军及驻外人员捐献每月部分所得。甚至明治天皇亦先后拨出宫中用费60余万元,充作海军经费,以示倡导。……日本旨在对外扩张,故其海军战略亦具积极性和攻击性。

——王家俭《甲午海战挫败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的特点。
  3. (3) 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节选。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

A . 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 . 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 . 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 . 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议政时的礼仪。实际上,这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本质是(  )

A . 相权的不断削弱 B . 皇权的不断加强 C .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D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唐朝时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在广州设立了 (     )
A . 市令 B . 市舶使 C . 市舶司 D . 三司使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古今中外贸易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融合与交流的特征,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史料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据材料1,归纳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特点、国际局势特点分析其原因。(6)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1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内外因素主要有哪些?(4)

材料2史论

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之起点和重心。早期中国现代化事业,大多以通商口岸为起点,从而将其影响扩散至内地,令内陆城镇景观出现空前变化。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教育事业中心,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开拓之教育事业与文化机关,对中国国人民智启迪与改革思想广泛传播意义重大,……外国新思想经通商口岸的新闻出版事业传至中国,经知识分子重新诠释与宣扬,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起了极大贡献。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3)据材料2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

材料3史观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4)材料3是从哪些历史角度看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你是否同意材料3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6)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注重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风雨的考验,正快速健康发展。200712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马拉维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日前承认台湾的国家仅有20多个,这表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B.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D.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B.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C.议会、首相、上议院      D.首相、议会、上议院

.1923年,胡适撰文:“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22.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979年,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的这些思想主张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