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材料二  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

材料三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四 

图片_x0020_100006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 (1) 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3. (3)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 (5) 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有何作用?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 .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本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 .   经济衰退 B . 文化浩劫 C . 国家分裂 D . 民族灭亡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八思巴家族开创的西藏佛教萨迦派,在西藏地区占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积极笼络吐蕃佛教上

层人士,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1252年,八思巴以他的博学、谦逊、富于政治远见而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大元国师”,领宣政院管理西藏及蒙汉地区的佛教事务。在八思巴主持宣政院期间,西藏地区建立了行政区划,进行了人口调查,确定了赋役负担,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和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元政府在通往西藏腹地的沿途,普遍设置了驿站,构成了与内地紧密联系的交通网。为了便于汉藏间贸易的开展,元政府在沿边的会宁等地陆续设置榷场,又设置“西番茶提举司”,经营粮食、茶叶贸易以方便藏民生活。在用人方面,忽必烈重用的桑哥等著名人物都是由八思巴举荐的。对元王朝派兵灭南宋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采取支持的态度。在元政府机构里,设有专门翻译梵经的局所,八思巴及其弟子们亲自参加翻译,仅至元十七年,有司奏上八思巴新译出的戒本就有五百部之多。八思巴和他的伯父萨班乃至他的祖辈,世代都精通医术,通过他们的努力,西藏的医学被介绍到内地。与此同时,内地的雕版印刷术经八思巴的随从弟子们之手流传到西藏。至元六年,八思巴受忽必烈之命创作完成“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忽必烈在诏文中规定以新字为国书,用它来释写一切文字,蒙古新字迅速得到广泛的流行,举凡儒家的经籍、史书、佛教典籍都曾以蒙古新字进行大量的翻译。

——摘编自徐连达《论八思巴在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作出贡献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八思巴的历史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 .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 . 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 . 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 .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
A .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 .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 (2) 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说明英国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地位。
  3. (3) 2001年,中国正式加人世贸组织,各国纷纷加人世贸组织部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对于这一趋势,有的国家表示欢迎,有的国家表示反对。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列举出理由。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 . 唐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英国宗教改革后所建立的国教具有明显的新教倾向,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色彩。比如它既承认因信得救,又允许教徒向教士忏悔、告白;既强调宗教教义来自圣经,又承认几次宗教会议的重要决议。据此可推知英国(  )
A . 宗教改革采取渐进模式 B . 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 C . 天主教会统治土崩瓦解 D . 阐明国家与教会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 (3) 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 (4) 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下列关于美苏军备竞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竞赛 B . 核武器是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C . 美苏军备竞赛始于20世纪50年代 D . 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3)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6)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这说明了

A.经济危机的蔓延                 B.市场调节的失灵   

 C.工业经济的弊端                 D.世界市场的无序

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①机器工业 ②军事工业  ③政治体制  ④军队装备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20081130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秦皇岛》大型活动圆满落下帷幕。鉴宝现场一度竞争非常激烈,最后,明代火铳以它特有的代表边关军事防地的文化特点而成为秦皇岛国宝。火铳是一种管型火器,我国最早管型火器为  

A.唐的火箭       B.北宋的火器     C.南宋的突火枪   D.金的火炮

16.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顾海兵在《中国经济转型远未完成》一文中写道:“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就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持这种判断的依据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      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