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促成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除了马克思所说的条件之外,还有)法权体系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国家的商业本位的根本态度,欧洲古代,加上经过文艺复兴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合理经营(包括复式簿记)的知识,宗教革命,尤其是16世纪英国宗教纠纷中对天主教的深刻憎恶所激起的崇尚节俭积累的清教徒的上帝选民意识。

——顾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只能推断,英国结束长达一个世纪的动荡后,在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了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这一切纯属巧合,而非刻意。”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以至于拿破仑将英国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 (2) 英国“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的“钥匙”是什么?“这一切纯属巧合”吗?请阐述理由。
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
A . 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 B . 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 . 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 D . 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史学家陈寅恪称:“华夏文明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反映宋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是(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理学的形成
③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④书法艺术个性化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 .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 . 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 .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 .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据统计,在1922年到1924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军阀得到了平均29. 20%的支持性投票,在政治家、文人及武人三类调查对象中占了近1/3的比重。但在1926年《晨报副刊》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民意调查中,没有一位军阀人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B . 革命观念的深入传播 C . 报刊政治立场的差异 D . 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身上穿着荔枝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呢”……凤姐的大红洋绉的小袄儿……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姑绒、天鹅绒等。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    )
A . 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B . 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品 C . 进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 . 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

A . 清朝设置台湾府 B . 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C . 清朝时台湾盛产食糖和粮食 D . 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

A .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 . 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 . 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
A .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

A .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历史——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日本进入由职业官僚与特殊利益集团掌权的政治格局,天皇制日益成为阻止日本进一步改革堡垒。随着日本社会内部利益集团分化加深,利益和竞争焦点产生了各自遵循、完全不同的政见。军部激进分子倡议“昭和”维新,通过抛弃西方和现代国家资本主义陷阱来完成明治大业。受欧洲极权主义国家兴起影响,部分日本精英分子修改了日本国际威望与实力排位。凡尔赛会议上对种族平等的争论和美国1924年移民法,使日本20世纪初的种族政策愈演愈烈。20世纪20年代,日本放弃跟英国长期联盟,加入“华盛顿体系”;20世纪30年代,它又放弃这个体系而与德、意结盟。与它的新盟友一样,日本发动战争以寻求地区霸权,结果尝到了战败与熏建国家的滋味。在大萧条及经济民族主义压力下,日本对共产主义在神州大陆的发展感到真实恐惧,对国际合作也丧失信心。一次次战争冒险的成功,给日本带来了丰厚回报,使其胆量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似乎难以避免地全面陷入战争。

——摘编自马里乌斯●詹森《日本的世界观》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对外战争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11.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个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民众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下列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新航路开辟   《权利法案》     《十日谈》    牛顿

A.近代西方文明兴起        B.工业文明的扩展

C.世界市场的出现          D.逐步缩小的世界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 

  ②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③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图为中国古代某朝的刀刻诏书版文,版文内容为:廿六年(公元前221),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据此可以获得该朝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

建立秦朝 ②确立了丞相制度 ③当时官方使用的标准字体是隶书 ④针对“度量不壹”的情况,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A. 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B.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