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 . 仁者爱人 B . 无为而治 C . 以法治国 D . 兼爱非攻
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1902年他又改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成为最流行的时代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

A . 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 B . 开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C . 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D . 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学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   )

A . 保证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 B . 不断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C . 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 D . 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
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 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 B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 . 其他城市的竞争 D . 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 . 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 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早在春秋时,就能用土圭测正午日影长短而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以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参照逐渐建立并流传下来的预报天气变化、指导农事的历法即二十四节气;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共被记录了31次,但古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现的平均周期为76年,最后还是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这一规律。这些事例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 科技重实用轻理论抽象 B . 天文研究得到普遍重视 C . 科技重经验综合轻实践 D . 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
阅读“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停止出口

A .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B . 中国人民抵制德货,导致德国停止对中国输出商品 C .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实力
拉尔本·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中记述:“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须改革的手段已经具备”。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

A . 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 B . 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 . 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D . 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机构
据统计,2000年的美国跨族婚姻已经达到310万宗,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在填写族裔时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而2000年的跨国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族群界限引起了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   )
A . 族群混杂造成了美国社会动荡 B . 跨族通婚促进了美国族裔融合 C . 美国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国家 D . 跨族跨国通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
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
A . 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 . 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 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9·江西吉安五校联考)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9(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三模·31)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性高于感觉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D.“美德即知识”

屋大维以恺撒养子的身份,继承了恺撒的政治遗产。②屋大维生前并未公开称帝,而是自称为第一公民元首。③他还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机构和官职。④但他仍然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B                C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材料  191012月东北发生鼠疫时,清政府没有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迫于形势,清政府派伍连德医生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并知照各国政府,请求选派疫病专家来东北,研究传染之由研究治法,参与鼠疫的防治,并于春天在奉天(沈阳)召开万国防疫会,进行学术研讨。清政府听从了伍连德等人的建议,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先后拨巨款,在疫区各省添设了医院、检疫所、实验室等,设立奉天防疫总局、哈尔滨鼠疫研究所等机构。制定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防疫善后办法之要札》、《为疫捐躯者之报酬》、《疫故人家属财产善后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聘请了通晓西医的人才为医官,准许成立了卫生警察队伍。对染疲者或有嫌疑的人采取了具体而又有效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打破中国传统的习俗,对病患死者采取了火葬的措施。军医学校和警察学校的学生也都被调动起来协助防疫。全国各地士绅纷纷捐款,刊印各种防疫文章。最终,1911424日,东三省总督锡良等电奏陈明:三省疫已肃清。在这次防治瘟疫过程中(清)政府探索和引用了西方卫生体系,促进了我国近代疫病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改编自《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与哈尔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次战胜疫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事件解决对中国产生的意义。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称志样 《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

近代英国托利党贵族詹姆斯·德雷克指出,“如果他们(内阁大臣)不提供建议,则应该为此辞职”。他意在说明内阁大臣
A. 受党派政治的影响大
B. 必须具有责任意识
C. 应实行集体负责原则
D. 对国家政事有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