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初的西汉人口不超过7000万,到1851年在清朝统治的范围内人口总数已突破4.3亿,增长了6倍。所幸中国传统农历的发明、完善和普及使农时的掌握变得简单易行,即使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单独农户也能通过二十四节气做到“不失农时”。从中已能看出,他们拥有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入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古代生态观持何种态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试举一例,以西方近代化历程中的史实来说明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胡连生《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阐述这一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举措。
(4)综上,谈谈你如何认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西方法制
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 “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 1 ) 阅读材料,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 2 ) 结合所学分析出现上述制度的时代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颁布均田令 B、实行汉化政策 C、迁都洛阳 D、采纳汉族政治制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坐着等待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山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39、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图可以看出( )
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
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