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建于1909年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是人类科技成就的“见证者”。假设你穿越到了当时的伦敦,前往科学博物馆参观,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以王室特许状的方式对一些新技艺、新行业进行保护,此即专利的最早表现形式。13世纪英国经济落后欧洲大陆,议会掌握征税权,王室无法随意增加税赋额度和种类。英国王室为了尽快赶上富裕的欧洲大陆国家,允许外来新教移民在向国王交纳一定金钱的前提下,获得某一行业或产品单独经营的权利。
航海贸易促进英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发现技术进步所创造的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人们开始注重保护自己的先进技术,促进了现代专利意识的产生。17世纪以来,自然权利说将专利解释为发明人的法律权利而不是王室恩惠的特权,为了给专利确认为法定权利提供理论基础。1623年英国下院通过了《专利法规》规定发明专利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的有效期限以及宣告专利无效的条件。这是近代专利制度的开端。
——摘编自邹琳《英国的专利制度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西方坚船利炮所向披靡,先进中国人意识到技术发明的重要性,第一次引进了“专利”概念。1882年上海织布局获得“十年设厂垄断专利权”,揭开了专利实践的序幕。1898年,光绪帝下诏“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建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要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授以实职,或锡之章服表以殊荣。所制之器,颁给执照,酌定年限,准其专利售卖”。清末新政,清政府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提出“兴专利以振百工”、“与洋商争利”、“挽回利权”……但对如何定义专利、专利期限、专利审核程序等没有任何细则规定。专利制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传统体制艰难融合的变迁历程。
——摘编自刘秀平《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一: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材料二: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她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先生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法国革命论》
5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7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中共“二大”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对这一论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目标
C、为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提供了政治基础
D、没有改变单纯依靠工人阶级进行战斗的策略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 青铜器 B.甲骨文 C.金文 D. 小篆
.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许多科学家
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时间 | 大事 |
1935年5月24日 |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
1937年9月22日 |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1938年5月26日 |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
1940年8月20日 |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