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
A . 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B . 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 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 D . “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
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 .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 . 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 . 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 . 向中国倾销鸦片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向中国输出资本 D . 妄图瓜分中国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 . 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 .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 .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 .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下图是建于1909年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是人类科技成就的“见证者”。假设你穿越到了当时的伦敦,前往科学博物馆参观,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 B . 塑料、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 C . 贝尔发明的电话、电灯、电车 D . 戴姆勒和本茨发明的三轮汽车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以王室特许状的方式对一些新技艺、新行业进行保护,此即专利的最早表现形式。13世纪英国经济落后欧洲大陆,议会掌握征税权,王室无法随意增加税赋额度和种类。英国王室为了尽快赶上富裕的欧洲大陆国家,允许外来新教移民在向国王交纳一定金钱的前提下,获得某一行业或产品单独经营的权利。

航海贸易促进英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发现技术进步所创造的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人们开始注重保护自己的先进技术,促进了现代专利意识的产生。17世纪以来,自然权利说将专利解释为发明人的法律权利而不是王室恩惠的特权,为了给专利确认为法定权利提供理论基础。1623年英国下院通过了《专利法规》规定发明专利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的有效期限以及宣告专利无效的条件。这是近代专利制度的开端。

——摘编自邹琳《英国的专利制度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西方坚船利炮所向披靡,先进中国人意识到技术发明的重要性,第一次引进了“专利”概念。1882年上海织布局获得“十年设厂垄断专利权”,揭开了专利实践的序幕。1898年,光绪帝下诏“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建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要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授以实职,或锡之章服表以殊荣。所制之器,颁给执照,酌定年限,准其专利售卖”。清末新政,清政府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提出“兴专利以振百工”、“与洋商争利”、“挽回利权”……但对如何定义专利、专利期限、专利审核程序等没有任何细则规定。专利制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传统体制艰难融合的变迁历程。

——摘编自刘秀平《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专利制度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在移植西方专利制度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专利制度的认识。
明朝有一种“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的机构。这种机构直接听命于(   )
A . 内阁 B . 皇帝 C . 刑部 D . 锦衣卫
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 . 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 . 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 . 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
A .   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B . 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 . 凸显皇权,树立权威 D . 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人类的思想解放历程是伴随着不断的禁锢与解放的交替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材料二: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她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先生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法国革命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民心理特征反映的是哪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根据材料概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5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中共“二大”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对这一论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目标

C、为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提供了政治基础

D、没有改变单纯依靠工人阶级进行战斗的策略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 青铜器          B.甲骨文           C.金文             D. 小篆

.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许多科学家 

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中国代表团指出:维持和平与安全必须根据正义与国际公法之原则。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中国代表“善于斡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中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域平等分配的原则,要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提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贡献。
(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