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利马窦来华传教,当时传到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是

A . 天主教 B . 加尔文宗 C . 路德宗 D . 东正教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 .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B . 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 . 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D . 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政府认为,“国家只不过将停战作为削落和分裂自由世界的手段”。据此艾森豪威尔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日韩的援助。另一方面努力促成“尽早建立包括菲律宾、日本、中华民国、韩国在内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因此朝鲜战争以后,美日韩三国同盟关系也有了新进展。1853年11月17日,美韩正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这标志着美韩同盟的建立,从此,韩国正式成为美国在东北亚一个重要的盟友。

——据夏季亭《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整理

  1. (1) 根据材料,指出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 . 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B . 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C . 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 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2012年12月16日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市的查氏宗亲齐聚安徽铜陵,成立了“查之家帮扶基金会”。下列与之相关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 禅让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斯蒂芬森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 (3) 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 . 阶级矛盾尖锐 B . 民族矛盾尖锐 C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1957 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消息传开,引起美国人危机感,美国人不相信其他国家能够在空间技术上超过他们,这一事件让他们既震惊又害怕。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苏联的领先,主要是理科教育的成功,因此认为美国的教育必须改革并提高难度。这说明(    )
A . 苏联国家实力已经赶超美国 B . 苏联体制改革适应时代发展 C . 国家利益之争也促进科技发展 D . 理工科水平决定国家综合国力
某画家目睹了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画家的绘画风格是(     )
A . 浪漫主义 B . 现实主义 C . 印象派 D . 现代主义
如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
A . 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 . 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 . 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 . 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指出:“我们是三个乃面的开放。一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材料意在说明(   )
A . 维护国家主权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B . 改革开放要分层次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C . 面向发展中国家是对外开放重点 D . 全方位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这反映出(    )
A . 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 . 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 .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 .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中国现形记》(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 . 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 . 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列宁把20世纪初亚洲发生的不同于19世纪中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称为“亚洲的觉醒”,下列事件不属于此范畴的是(    )
A .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B .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C . 中国辛亥革命 D .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有人说:“宪章运动展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厂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1912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9137月,孙中山再次举起斗争大旗.组织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78312月,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辞去了他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1786年,华盛顿响应国家号召再度出山,主持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

1)孙中山和华盛顿放弃手中的权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二人后来又都选择了复出,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两人的“放手“和”复出“都是为了圆心中的一个梦,这“梦”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包括(   

世界银行的成立              《欧洲联盟条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A       B           C     D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意大利王国

孙中山流亡日本时曾言:“以‘宋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不幸精神涣散,相继则走……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于一蹶不振。”据此,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A.帝国主义列强暗中破坏 B.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国民党内部缺乏凝聚力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