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图8为“天花在新大陆传播路线图”。在西欧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从未有过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拥有8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南美溯600万人口印加帝国先后被西班牙数百人的队伍征服了。18世纪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几乎丧失殆尽。对此推论合理的是(   )

图8

A .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B . 三角贸易寻致疫情 C . 先进必定战胜落后 D . 疫病终结商业革命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 . 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民主推选 B . 兄终弟及 C . 嫡长子继承 D . 父死子继
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这一思想实质上反映了(   )

A . 宣传进化论 B . 提倡民主与科学 C . 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 D . 宣传马克思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四大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但盟国之间早先已达成协议对战后德国采取协同政策。各大国都同意德国应该付出战争赔款。赔款主要是支付给苏联。在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却很快有了新的主张,希望推动德国的经济重建,以此来加速欧洲的复兴,并削减欧洲对美国财政援助的依赖,英国人、法国人对此也予以支持。于是在1948年6月突然废除已严重贬值的旧德国马克,按一比十的比率发行新的德国马克。事前没有就此得到征询的苏联人予以反对,因为这样做就违反了战时达成的将德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的协议。作为报复手段,他们(苏联)封锁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和铁路。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然而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人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施行;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接触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1949年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和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的货币问题在内。于是到5月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历时11个月的封锁取消。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当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林危机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苏为解决柏林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
A . 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 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 . 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 . 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从全球史和经济史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是(   )
A . 欧洲逐渐走向强大 B . 基督教走向新大陆 C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依据“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由此可见该方式(    )
A . 简单粗暴 B . 有利于保护民主政治 C . 群体意志至上 D . 对优秀公民很不利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05年,“蔡侯纸”发明

造纸术在中国出现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C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1983年,“银河一1号”问世

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A . A      B . B      C . C      D .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5世纪起,近代科学不断得到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图片,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分)

2)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8分)

3)从孙中山的这些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吸收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容?(6分)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封建贵族民主政治

C.平民民主政治

D.奴隶主民主政治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积极发展新经济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肯定又要加税了,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

D.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 安全生产      B. 推翻清朝统治      C. 发展国力       D. 禁绝西方文化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说:“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法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的表现。”这意在强调
A. 自然法与人定法存在区别
B. 人定法必须符合自然法精神
C. 罗马法要体现维护正义
D. 古希腊的立法标准和本质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材料中“一个时代的节点”指的是五四运动
A. 走上了工农联盟道路
B. 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 发展了三民主义思想
D. 指明了民主革命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