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一史观,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早期殖民扩张 C . 工业革命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伊领土矛盾主要集中在

A . 波斯湾地区 B . 阿拉伯河主权归属问题 C . 两国的陆地边界问题 D . 库尔德族人居住区问题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   )
A .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 .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 .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的影响是()

①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②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②③
材料: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胜利以及未来世界的大格局了。丘吉尔希望重整英国、法国,甚至战败德国之实力,再加上美国,就可以和东方的苏联势力抗衡。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苏、英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斯大林决心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把俄国的影响力伸入到欧洲中部,并且预备把苏联军队征服的国家,变成缓冲区以保护俄国,防止未来德国入侵。不管是多么不可避免,大战结束留下一个地缘政治大真空形势。权力均衡已毁,广泛的和,约依然虚幻难捉。世界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分裂为两大阵营。战后时期将成为一段漫长痛苦挣扎、以达成战争结束前即已困扰各国领袖的和解方案的时期。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美、苏三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构想对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产生的影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鉴于此,美国政府(   )
A . 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 B . 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 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D . 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1896年《时务报》问世,数月之间营销至万余份。造成这一销量剧增的原因是该报主张(    )
A . 师夷制夷 B . 自强求富 C . 变法图存 D . 民主共和
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
A . 灾异现象频发 B . 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 . 政权实现汉化 D . 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见下图)。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④
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
A . 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 . 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 . 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 .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2020·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行业组织有各种名称,如会馆、公所、公会、公墅、书院、堂、宫、殿、庙、行、帮等。其中最为普遍的名称是会馆和公所。清末北京共有392所会馆,其中占总数86%的是省、府(郡)县(邑)行馆、试馆、同乡会馆,其余是私人合资同建、工商行会性质的会馆。不少地方乡族组织的办公处所也称为公所,江南凡办理地方公务(收租、团练、地方公益等)的机构均习惯称为公所。

——摘编自赵云田著《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乃建立了他们的组织,称为行会。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14世纪开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下,少数大作坊主开始冲破行会旧规定,采用新的操作技术,那些发财的富裕行东和大商人中,有的开始向资本家转化。——摘编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行会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行业组织与西欧中世纪行会的共同作用。

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导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连年战争的破坏

③民族工业间的恶性竞争    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由此不能说明: 

A英国的蒸汽机车制造技术领先世界        B英国科技发展落后美德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军工技术发达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风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现代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总人口

教士、修士和修女

14世纪的佛罗伦萨

92000

1480

16世纪的威尼斯

150000

4177

对右表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人士是城市的统治者      

B、城市居民主体是世俗民众、

    C、人们认识到宗教的说教虚假    

D、宗教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予人口统计的规定

    A.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1944 7 月,孔祥熙发给蒋介石密电:“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与这封密电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梭伦改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四个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此措施(  )
A. 消除了贵族特权
B. 保证雅典全民参与民主政治
C. 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D. 保障了政权向所有公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