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闭合线圈放在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圈平面,因磁场变化而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则(   )
A .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B .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量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C .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D . 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条数越多,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在研究金属电阻阻值与温度的关系时,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出金属电阻的阻值,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除了金属电阻Rx外,还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学生电源E,灵敏电流计G,滑动变阻器R、Rs , 定值电阻R1、R2 , 电阻箱R0 , 开关S,控温装置,导线若干.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将R0调至适当数值,R的滑片调至最右端,Rs的滑片调至最下端,闭合开关S;

②把R的滑片调至适当位置,调节R0 , 并逐步减小Rs的阻值,直到Rs为零时,电流计G指针不发生偏转,记录R0的阻值和Rx的温度;

③多次改变温度,重复实验;

④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 (1) 上述②中,电流计G指针不发生偏转时,a点电势(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点电势.
  2. (2) 某次测量时,R0的旋钮如图乙所示,则R0的读数为Ω.
  3. (3) 用R0、R1、R2表示Rx , Rx
  4. (4) 求出的阻值Rx和对应温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t/℃

    35.0

    40.0

    45.0

    50.0

    55.0

    阻值Rx

    58.3

    59.4

    60.6

    61.7

    62.8

    请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描绘出Rxt图线.

  5. (5) 本实验中Rs的作用为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根据计划,2020年我国将实施“天问一号”,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若探测器登陆火星前,除P点在自身动力作用下改变轨道外,其余过程中仅受火星万有引力作用,经历从椭圆轨道I→椭圆轨道II→圆轨道III的过程,如图所示,则探测器(   )

A . 在轨道I上从P点到Q点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B . 在轨道II上运行的周期小于在轨道III上运行的周期 C . 在轨道III上运行速度大于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 D . 在轨道III上P点受到火星万有引力等于在轨道II上P点受到火星万有引力
石块A自塔顶自由落下s1时,石块B自离塔顶s2处自由落下,两石块同时落地.则塔高为(    )
A . B . C . D .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光滑的斜面顶端无初速度滑下并无能量损失地进入水平面AB,物块滑到B点时以速度进入半圆轨道,此后小物块从C点水平飞出并垂直落到斜面上的D点,D点与轨道圆心等高。已知斜面的倾斜角为θ ,物块与水平面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之间的距离为 , 轨道半径为R,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 (1) 斜面的高度;
  2. (2) 小物块滑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
  3. (3) 小物块克服半圆轨道摩擦力做的功。
如图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绳L1和L2将M、N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350694343

A . 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 . 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 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 . L2对N的拉力和N对L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右、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在O点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A、B、C、D为以O为圆心、半径为r的同一圆周上的四点,B、D连线与电场线平行,A、C连线与电场线垂直。则(    )

A . 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B . 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k C . D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可能为0 D . A,C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 角斜向左下、大小恒为F的推力作用,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 的距离,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恒为f。则在上述过程中(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重力对物块做正功 B . 支持力对物块做负功 C . 推力对物块做功为 D . 摩擦力对物块做功为
某雷达站正在跟踪一架飞机,此时飞机正朝着雷达站方向匀速飞来。某一时刻雷达发出一个无线电脉冲,经200 后收到反射波;隔0.8s后再发出一个脉冲,经198 收到反射波。求飞机的飞行速度。
如图所示,固定的水平长直导线中通有电流I,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一边与导线平行.线框由静止释放,在下落过程中(   )

A . 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保持不变 B . 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C . 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为零 D . 线框的机械能不断增大
如图所示,在同一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三根平行且等间距的长直通电导线a、b、c,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的恒定电流。已知导线a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导线b中电流方向一定与导线a中电流方向相同 B . 导线c受到的安培力一定向右 C . 导线a、c受到的安培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 D . 导线b受到的安培力一定最大
电容器的符号是   
A . 图片_x0020_100014 B . 图片_x0020_100015 C . 图片_x0020_100016 D . 图片_x0020_100017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物理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实验的系统误差 B . 在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采用了等效代替的方法 C . 利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使用的是微小量放大的方法 D . 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直接从实验观察得到: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第一次真正应用.在下列有关其他电阻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在电路中主要起到通过直流、阻碍交流的作用

B.热敏电阻可应用于温度测控装置中

C.光敏电阻是一种光电传感器

D.电阻丝可应用于电热设备中

在如下电学实验中:

1)某同学在使用多用电表测量一电学元件的阻值时,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旋至如图l所示的位置,其余操作正确,表盘指针如图2所示,则该电学元件的阻值为  

2)为了利用伏安特性曲线精确的测量该电学元件的电阻,该同学利用“‘伏安法进行测量.

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为1kΩ),电流表G(量程3mA,内阻约为20Ω),滑动变阻器R(阻值约为10Ω),干电池两节,电键一只,导线若干

根据实验要求,请在图3所示的测量电路中完成剩余导线的连线.

开始测量前,应先打开电键,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  端(选填).

在图3所示的测量电路中,电学元件的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

(2014·北京)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时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手机电池多为锂电池,这种电池的电动势并不是一个定值,刚充满的电池电动势约4.2V,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到3.2V时建议终止放电。为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出某手机电池刚充满电时的电动势,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A.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0.6Ω

B.电压表V:量程0~15V、内阻3kΩ

C.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

D.电阻箱R0 0~9999Ω

E.待测手机电池E

F.一个开关S及导线若干

(1)选用合适的仪器,在答题纸的虚线框内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_________

(2)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得到电动势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电动势测量值的表达式________

图中a为一固定放置的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O为其球心.己知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时,球表面处的电势为U=1000 V.在离球心O很远的O点附近有一质子b,它以 Ek2000 eV 的动能沿与O¢O平行的方向射向a.以l表示bO¢O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要使质子b能够与带电球体a的表面相碰,试求l的最大值.把质子换成电子,再求l的最大值.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并计算出了引力常数为G

 

B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C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数为G,并测出了地球的质量

 

D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较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较小

图中ab为两根与纸面垂直的长直导线,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O为两导线连线的中点.a O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O处的合磁感应强度为

A. 0                    B. 0.5 B       

C. B                    D. 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