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项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 . 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C . 汉初的休养生息——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 D . 文景之治——是西汉经济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刘秀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 . 公元前36年 B . 公元22年 C . 公元25年 D . 公元36年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   )
A . 它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 .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时期 C . 形成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第一次全面交融 D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时迁都到何处?(    )

A . B . C . D . 阳城
回答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

  1. (1)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科举考试是指什么制度?

  2. (2) 请你说出科举考试产生的朝代?

  3. (3) 唐朝是科举考试的发展完善阶段请你写出唐代对科举考试发展影响最大的三位皇帝及其主要贡献?

  4. (4) 科举考试有什么历史影响?

两汉的都城繁华,被人们称为“东西二京”,这里的“二京”是指(    )

A . 咸阳和洛阳 B . 长安和洛阳 C . 长安和镐京 D . 咸阳和开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唐朝农民创制筒车的用途是(    )
A . 灌溉 B . 耕地 C . 播种 D . 鼓风
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殿试方式的皇帝是(    )
A . 唐太宗 B . 武则天 C . 唐玄宗 D . 明太祖
隋炀帝的暴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具体表现为(    )

①营建东都洛阳

②开凿大运河

③多次乘龙舟巡游

④三次征伐东、西突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政治腐败(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结党营私,

苏州的“苏”字古代写作“蘇”,表明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早在七千年前这里就大量种植水稻。(       )

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


A . 山顶洞人 B . 半坡人 C . 河姆渡人 D . 良渚人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 水稻和小麦 B . 水稻和粟 C . 小麦和粟 D . 水稻和玉米
他是党项族的英堆、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 . 松赞干布 B . 元昊 C . 耶律阿保机 D . 尺带珠丹
1929年冬天,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个头盖骨化石,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群居生活,能使用天然火。由此断定他们是(    )
A . 北京人 B . 元谋人 C . 山顶洞人 D . 丁村人
举出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的部落。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下列思想主张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是(  )
A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 . 争权逐利,兵戎相见 C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 兼爱、非攻
2016中国·都江堰放水节暨“多彩都江堰,快乐四季游”系列旅游主题活动,于清明节假期举行。下列历史人物中,主持修筑都江堰的是(    )
A . B . 管仲 C . 商鞅 D .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