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图1这件绝世青铜精品。它铸造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西游记》中塑造的如来佛.玉皇大帝等人物形象,主要是吸收了哪两大宗教文化的结果(       ) 

①佛教

②儒教

③道教

④基督教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 . 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 C . 蓝田人 D . 北京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 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 (1) 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 (2) 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 (4) 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05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黄帝陵。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始祖的人物是(    )

A . 炎帝 B . C . D .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说明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外族入侵 B . 自然灾害 C . 经济危机 D . 实行暴政
与《大唐西域记》相关的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法显 D . 晁衡
195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他们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可能是对哪一历史遗址的考古(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肯定武则天的史学家主要是因为(   )
A .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 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 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明)马欢:《瀛涯胜览》

(材料大意:强大的华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区传达皇上的诏令。庞大的船队在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中航行,隐约看得见两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图1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
  2. (2) 图2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3. (3) 材料二中图3、图4所示人物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 (4)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5. (5) 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分析清朝“限制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6. (6)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的认识。
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 . 夏朝的建立 B .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 伊犁将军的设置 D . 驻藏大臣的设置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1 000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 .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 .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 .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 . 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简要回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点?

他采用疏导的方法,全身心治理黄河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得到了民众的热爱。他是(  )

A . B . C . D . 李冰
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 . B . 钧窑 C . 景德镇 D . 哥窑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发生在(    )
A . 东汉元帝时 B . 东汉明帝时 C . 西汉文帝时 D . 西汉武帝时
宋真宗时期,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货币,它可能是(    )

A . B . C . D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对人性的开放和追求人的自由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句话涉及的事件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项羽起义 C . 刘邦起义 D . 国人暴动
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
A . 《荷马史诗》 B . 《天方夜谭》 C . 《战争与和平》 D . 《马可·波罗行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