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成语“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巨鹿之战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 . 调查问卷 B . 史书记载 C . 考古发现 D . 神话传说
在世界各国政府中,分管军事的多是国防部长,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分管军事的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郡守
下列地名在唐朝时被称为“天竺”的地方是(   )

A . 印度 B . 巴基斯坦 C . 孟加拉 D . 泰国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 攻打陈朝 B . 巩固隋朝的统治 C . 巡游享乐 D . 攻打高丽
恩格斯曾说过:“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下列我国古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这种进步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下列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明朝朝政腐败,宦吏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

③明末农民起义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   

⑤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西藏,是我们祖国西南边疆的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步辇图》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超过汉唐版图。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西藏的发展》

材料三: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措施

顺治帝

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康熙帝

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雍正帝

1727年,开始设立①,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②帝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1. (1) 材料一中,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节。他把谁嫁给了松赞干布,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开始于什么时期?

  3. (3) 材料三中的措施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表格①、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 (4) 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证实曹操并非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曹操是(     )

A . 魏国人 B . 东汉人 C . 吴国人 D . 蜀国人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春秋时期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句话说明了(    )
A . 元朝中外交通的发达 B . 元朝疆域的辽阔 C . 元朝地广人稀的写照 D . 元朝统治的政策
下图为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秦朝时期 D . 西汉时期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包括(    )

①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④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

A . 印度洋沿岸 B . 红海沿岸 C . 非洲东海岸 D . 地中海沿岸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能和下列哪组人物搭配比较相符(  )

A . 秦桧与宋高宗 B . 岳飞与秦桧 C . 秦桧与宋钦宗 D . 岳飞与忽必烈
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你认为唐三彩应该是(  )

A . 青铜器 B . 铁器 C . 瓷器 D . 陶器
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运河中心在长安 B . 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 . 是隋文帝的政绩 D . 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为(    )​

A . 1661年 B . 1662年 C . 1683年 D . 1684年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材料三: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 (1) 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 广泛的民族大融合 B . 国家政权不断更替 C . 南北方经济得到不同的发展 D . 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