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唐太宗说:“舟好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材料三: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材料四:贞观初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伟大的人物]
材料一:
[民族的和谐]
材料二:
资料①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
资料②北宋宰相韩琦与富弼认为:“契丹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至于典章文物,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此其能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日益昌炽也(越来越昌盛)。”——《辽朝(契丹)的汉文化》 |
[边疆的管理]
材料三: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经唐到元时,又设置了一些机构管理西域、台湾和西藏,使这两个地方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一: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裹,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古代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也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杨洁篪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材料一:图1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元史• 地理志序》
材料三: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