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水稻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

A . 北京周口店 B . 陕西半坡村 C . 山东大汶口 D . 浙江河姆渡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 . 西周 B . C . 唐朝 D . 北宋
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 . 周朝 B . 秦朝 C . 汉朝 D . 夏朝
下列政权被蒙古政权所灭的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南宋    ④金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
A .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 . “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 . “(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A . 小农经济出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成立、解放战争胜利 C . 秦朝建立、武昌起义爆发、新中国成立 D . 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武昌起义爆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始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 . 西汉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 .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 . 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 .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规则,人类总是在不断与自然适应的过程中发展前行。下列生活技术中,明显地增强了人们的生存能力的是(    )
A . 制造工具 B . 使用火 C . 缝制衣服 D . 种植作物
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较,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面貌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汇来概括最为恰当(    )

(    )

A . 争霸 B . 伐虐 C . 分封 D . 变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是(    )
A . B . C . 西夏 D . 元朝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关于此次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此标志着秦朝彻底灭亡 B . 成语“破釜沉舟”与此次战争相关 C . 此战中秦军人数多,项羽所率军队人数少 D . 此战后秦军主力丧失
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统治者实行暴政 B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 黄巾起义 D . 诸侯割据一方
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炎帝和黄帝 D . 蚩尤
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他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当时繁荣的局面不包括(     )

A . 粮仓充实 B . 人口增长 C . 农业发展 D . 大运河上漕运繁忙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请你说说这支少数民族是(   )
A . 东突厥 B .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 . 回族 D . 吐蕃
(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 

从下列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 .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 . 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 . 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 . 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圆周率日(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兀的节日,这一天,很多人会怀念在圆周率值计算上有过杰出贡献的(   )

A . 张仲景 B . 祖冲之 C . 贾思勰 D . 宋应星
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医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
A . 颜真卿、吴道子、李白 B . 张仲景、吴道子、杜甫 C . 华佗、柳公权、李白 D . 华佗、颜真卿、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