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盖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班禅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公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2. (2) 西藏自哪个朝代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

  3. (3) “……今班禅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这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规定开始于哪个朝代?这个朝代后来为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 (4) 结合两个材料,你认为那些做法和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逐东京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买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的地方是(    )
A . 瓦子 B . 早市 C . 榷场 D . 集贸市场
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给它们拟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宋朝农业的发展 B . 宋朝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 . 宋朝的经济状况 D . 宋朝人的社会生活
宋朝时,以文为贵的思想深人骨髓,涌现出众多的文人墨客,如史学家司马光、画家张择端、书法家黄庭坚和诗人苏轼等,一些名著和名作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说明重文轻武政策(    )
A .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B . 使得文官升迁较迅速 C .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 . 使文人掌握军政大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开明使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外来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锦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说明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宋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器的使用 B . 个体小农的出现 C .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唐朝的兴盛与唐初几位皇帝的勤政治国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前期三位皇帝治国措施表

皇帝

内容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整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形成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 (1) 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治国措施是:
  2. (2) 创立殿试,具有贞观遗风的女皇帝是:
  3. (3)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 (4) 三位皇帝的治国措施有相似之处,请你概括他们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5. (5) 要使国家繁盛,你认为三位皇帝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6. (6) 杜甫在《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时什么样的情景?
  7. (7) 盛唐经济繁荣,在农业方面发明并推广了哪两种生产工具?
  8. (8)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被誉为什么?你学过杜甫的诗篇吧,举出一首。
修筑在岷江中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大运河 D . 灵渠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而"香药"等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形成这种产销格局的主要背景是 (   )
A . 海上贸易的兴起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 消费市场的扩大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A .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 .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 .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 .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政权有(    )

①后唐   ②后梁  ③后晋  ④后周  ⑤后汉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①③④⑤ C . ②①③⑤④ D . ③②①⑤④
阅读下列材料,感受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新加坡)李光耀

材料四:(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状况的社会原因。

  2. (2) 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主要表现及政策原因。

  3. (3) 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

  4. (4)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政策。

  5. (5)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巩固大一统王朝 C . 光武中兴 D . 休养生息政策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蚩尤 D . 大禹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半坡聚落居民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以下是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业绩有(    )

①平定准噶尔叛乱   

②册封五世班禅

③册封五世达赖   

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某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始设“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个王朝应是(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明朝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C .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D .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是因为哪一战役的失败?(    )​

A . 尼布楚 B . 雅克萨 C . 瑷珲 D . 庙屯
商鞅一人多姓。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 . 自然的崇拜 B . 出生地方的地名 C . 母亲的族姓 D . 因功得到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