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华佗制成麻沸散 C . 张衡发明地动仪 D .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
A . 光武中兴 B . 文景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开皇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1. (1) 张骞几次通西域?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发的?

  2. (2) 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

  3. (3) 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4. (4) “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这有何意义?

下列属于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
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 . 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 . 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 . 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 . 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
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一位大臣的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后来还称他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这位谏臣是(    )
A . 房玄龄 B . 魏征 C . 姚崇 D . 杜如晦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造 纸                                    图二 活字印刷
材料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在木活字的基础上,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1. (1) 请说出我国历史上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做出贡献的两位人物的姓名。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会使用火    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    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资治通鉴》 B .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 吴承恩——《西游记》 D . 曹雪芹——《红楼梦》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 上述材料是谁的观点?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2. (2) 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在政治上推崇哪个时期的制度?
  3. (3) 他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4. (4) 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记录在哪本书里?
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门下
《晋书》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戎狄”最可能是(   )

①鲜卑族    ②氐族    ③女真族    ④蒙古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 牧野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赤壁之战
台湾古称瀛洲、夷州、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始于元朝。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    )
A . 瓦肆 B . 宣政院 C . 中书省 D . 澎湖巡检司
1421年,明太祖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判断:;改正:

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筑这个“了不起工程”的是(    )
A . 大禹 B . 李冰 C . 商鞅 D . 秦始皇
随着两岸旅游不断升温,如果你有机会去台湾旅游,建议你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赤嵌楼,这里设有供奉哪位民族英雄的专祠(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度

举例

民族共同祖先

各民族神话中出现的伏裁、女娲,有的神话说二者是夫妻,有的神话说是兄妹,有的神话说是姐弟,有的说是母子或父女,具有女始祖身份的女娲,在我国30多个民族神话中也都有广泛流传

传统文化符号

以“龙”为例,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龙王、龙神等

中华优秀人物

①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对其祭拜颂唱

②像《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萨尔”,在藏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中流传,是多民族共同赞颂的英雄

材料二: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皇天将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尚书•周书•梓材》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拓片

——“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治理百姓)”

材料三当时鲜卑族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识汉字。北齐武将军厍(shè)狄干不会写字,签名写“干”字的一竖从下向上写,被人嘲笑为“穿锤”,因此,他的子孙也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各民族神话中对共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2. (2) 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属于什么史料?提取两类史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你可以通过读《史记》了解的历史事件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焚书坑儒 ④华佗发明“麻沸散”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大型动漫《唐尧》中有这样的场景:尧是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他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把位置传给了舜。历史上把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 . 世袭制 B . 推举制 C . 禅让制 D .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