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造 纸 图二 活字印刷
材料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在木活字的基础上,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①北京人会使用火 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 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鲜卑族 ②氐族 ③女真族 ④蒙古族
判断:;改正:。
材料一:
维度 |
举例 |
民族共同祖先 |
各民族神话中出现的伏裁、女娲,有的神话说二者是夫妻,有的神话说是兄妹,有的神话说是姐弟,有的说是母子或父女,具有女始祖身份的女娲,在我国30多个民族神话中也都有广泛流传 |
传统文化符号 |
以“龙”为例,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龙王、龙神等 |
中华优秀人物 |
①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对其祭拜颂唱 ②像《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萨尔”,在藏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中流传,是多民族共同赞颂的英雄 |
材料二: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皇天将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尚书•周书•梓材》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拓片
——“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治理百姓)”
材料三当时鲜卑族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识汉字。北齐武将军厍(shè)狄干不会写字,签名写“干”字的一竖从下向上写,被人嘲笑为“穿锤”,因此,他的子孙也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焚书坑儒 ④华佗发明“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