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材料三: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 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答案: 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