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安徽泾县的茂林镇从明代开始兴盛,到清朝初年形成占地三、四平方千米的大镇,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镇”之说。上述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 . 农耕文明逐渐衰落 D .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子就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这个统一中国三十多年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朝的基本特征是(    )
A . 经济繁荣 B . 二世而亡 C . 节俭盛行 D . 短暂而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边疆的治理]

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英勇的抗击]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微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 (1) 材料一①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清政府在此地设立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
  2. (2) 材料一②反映了清朝管理西藏的哪些措施?
  3. (3) 与实现材料二中“海波平”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贵国”是指哪个国家?为“翦除”“罗刹”的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 (4) 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 . 进行环球航行 C . 进行殖民掠夺 D .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被唐太宗作为“镜子”的大臣是(    )
A . 魏征 B . 房玄龄 C . 杜如晦 D . 姚崇

下图反映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人开辟湖田 C .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人兴修水利 D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 . 宋辽对抗 B . 南宋与金对峙 C . 宋夏和议 D . 北宋与金对峙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 大兴土木 B . 大兴文治 C . 休养生息 D . 平抑物价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都是农民武装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战争。旧式农民战争受流寇主义、小生产的散漫性与平均主义的影响,往往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人要取得胜利,也需要有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革命战争,当然不能走旧式农民战争的老路,必须建立根据地。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造成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材料二: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并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表现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的清醒头脑和革命气魄。

——摘编自李行健《西柏坡:脱贫致富“赶考路”》

材料三:1640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但没有真正实行。1950年新中国开启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摘编自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毛泽东进京赶考(油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①分别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与“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人。

    ②对下列关于“旧式农民起义往往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纳作出判断,能直接从材料一中得出的划“正确”;违背材料一所表达意思的划“错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划“未涉及”。

    A.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识

    B.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C.没有采取武装斗争方式

    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辈革命家为什么能够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④《闯王进京》图与毛泽东“进京赶考(油画)”中的“京”是指今天哪个城市?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我们绝不当李自成"这句话的理解。

    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是获得土地,这个愿望和要求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在京召开,会议倡导“发展经济,促进合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友好交流的史实是(  )
A . 戚继光抗倭 B . 郑和下西洋 C . 玄奘西游 D . 鉴真东渡
2021年是我国农历辛丑年(牛年),甲骨文“牛”字采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据此推测下列哪个是甲骨文的“牛”字(    )
A .   B . C . D .
如图,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参观到的一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对这个牌正确的子文字解释应该是(   )

A .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B .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C .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距今约1.8万年 D . 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战国时期,秦国境内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都江堰是由秦国太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 .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C . 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 D . 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 . ④③①②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①②③④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 . 隋文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优秀而伟大的民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在团结局面。
  1. (1)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2. (2)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基础的事件是
  3. (3) 辽政权的建立者是
  4. (4) 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
  5. (5) 1727年清朝为管理西藏而设立的机构是
  6. (6)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7. (7) 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是
  8. (8)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事件是
  9. (9) 效仿是日本明治维新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
  10. (10)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秦末起义,刘项文盲 D . 焚书坑儒,秦末起义
据史书记载,大运河开通后,洛阳城店铺云集,商业繁荣。下图中哪一序号表示洛阳城的位置(    )

A . B . C . D .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 . 重文轻武 B . 强干弱枝 C . 重内轻外 D . 冗官冗费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胡桃、石榴、胡萝卜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回答:

  1. (1) 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一座城市?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丝绸之路历史作用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