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四川)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 . 李冰 B . 李世民 C . 李春 D . 李纲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全会将聚焦如何依法治国。而在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就是法家代表人物(    )

A . 孔子 B . 墨子 C . 庄子 D . 韩非子
唐朝时期,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是(  )

A . 筒车 B . 曲辕犁 C . 水排 D . 耧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三:

材料四: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 (1) 材料一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秦王扫六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老的丝绸之路,充满神秘色彩,令人向往。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地图”识路线】

材料一:

【“诗歌”论影响】

材料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时政”谋发展】

材料四: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 (1) 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线路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路线填充完整:

    从A出发,经B、今C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D

  2. (2) 西汉时期哪一人物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他有何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两汉政府起了什么作用?

  3. (3)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种宗教?根据诗歌内容,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4. (4) 据材料四,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情景分析

情境一:一日,秦王嬴政无事,到民间微服私访。在饭馆吃饭时,听到一人口中咒骂声不断,便让随从去打听。随从打听回来禀报说:“陛下,这人是秦国人。他到临淄做布匹生意,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布。然后他又到郢,由于秦楚两国的尺寸不一样,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又到邯郸,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还是没有买到。而且由于各国车轨不同,又没有贯通各地的道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空手而归,因而骂声不断。”

分析:上述情境中的老秦国人买布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情境二:生活在关中地区的赵二在公元前350年后发迹的故事: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分析:赵二的发迹与秦国的哪一重大事件有关?他直接受益于哪些具体的国家政策?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五届全国百强县名单公布。从上榜名单上看,浙江有26县、江苏有17县(大多在苏南),福建有5县。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 . 东晋、南朝时期 B . 唐朝中后期 C . 北宋中期 D . 南宋时期
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设置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的是(    )。
A . 宣政院 B . 安西都护府 C . 驻藏大臣 D . 北庭都元帅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孙中山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我们从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

  1. (1) 材料中提到的 “考试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何时诞生?
  2. (2) 该制度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3. (3) 从这两种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4. (4) 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看法或建议任答一种即可)
据下图推断,唐太宗会采取的措施是(    )

A .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 .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下图中的历史人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有(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通西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是指(    )
A . 西晋 B . 北周 C . 隋朝 D . 梁朝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 . 正确的军事策略 B . 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C . 正确的外交策略 D . 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 . 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 . 城市发展促使儒家文化生活化 C . 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步发生变革 D . 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的功绩是(   )
A . 统一全国 B . 统一文字 C . 实行分封 D . 建立郡县
隋朝有东西二都,西都是长安,东都是(     )

A . 洛阳 B . 涿郡 C . 江都 D . 开封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    )

A . 发行交子 B . 设中书省 C . 设立市舶司 D . 引进占城稻
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如石铲、石刀等工具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决定他们种植粟的根本因素(  )
A . 劳动工具 B . 劳动技术 C . 饮食习惯 D . 自然条件
看图,回答问题

运河的中心是:A.(地名);

运河两端:B.北达(地名);

C.南至(地名);

(从北到南)运河四段: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