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下面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最早建造A、B房屋的分别是哪里的居民?

商周时期的手工业部门中,最突出的是(    )
A . 青铜制造业 B . 陶瓷业 C . 玉器制造业 D . 纺织业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秦朝
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A . 《论语》 B . 《史记》 C . 《伤寒杂病论》 D . 《道德经》
西方有学者研究说,中国为什么这么大,跟汉字的使用有关系。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中国历史上,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应该是在(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时期 D . 春秋时期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奉行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的唐朝统治者是(  )
A . 唐太宗 B . 唐玄宗 C . 武则天 D . 唐高宗
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自缴,明王朝灭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B .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 .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 D .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下列关于下图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 . 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C . 全部工程主要由“飞沙堰”、“宝瓶口”、“分水鱼嘴”三部分组成 D . 位于今天的云南省境内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
A . 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 B . 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 C . 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 D . 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纹饰精美,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密切配合操作。以上内容能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   

②商王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③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较大   

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设立军机处    ④大兴文字狱   ⑤设立锦衣卫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⑤ D . ③④
阅读下列图表,完成任务。

人物

参与重大事件的时间

玄奘

626年——645年

鉴真

742年——754年

郑和

1405年——1433年

戚继光

1553年——1565年

郑成功

1661年——1662年

康熙帝

1685年——1686年

  1. (1) 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外交往的两种方式。
  2. (2)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从表格中任选五位人物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在(    )
A . 夏朝 B . 春秋期 C . 秦朝 D . 西汉
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黄河流域曾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在宰相姚崇的辅佐下,蝗灾没有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上述事件发生于(    )
A . 唐太宗时期 B . 唐玄宗时期 C . 武则天时期 D . 宋太祖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    )
A . 黄河中游 B . 长江中下游 C . 珠江三角洲 D . 辽河流域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
A . 3亿亩 B . 5亿亩 C . 7亿亩 D . 9亿亩
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
A . 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 . 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C .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 . 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唯一资料
“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该诗歌颂的人物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蚩尤 D . 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