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金属货币的短缺 C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 政府的强制发行
李萌萌同学在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讲道理,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接近(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唐朝时,六次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    )

A . 空海 B . 鉴真 C . 阿倍仲麻侣    D . 玄奘
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流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说明(   )
A . 秦朝刑罚残酷,社会动荡 B . 秦朝滥用民力,百姓怨声载道 C . 灭亡秦朝的起义最先发生在阿房宫 D . 秦始皇死后将葬在阿房宫内
阅读下列材料:

“在全国人居住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和石头……还发现了大量烧过的朴树籽……”

请回答:

  1. (1) 全国人生活的主要地域在哪里?

  2. (2) 全国人生活年代距今约多少年?

  3. (3)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下列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传说中的人物②发明了文字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④舜的儿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的问题。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智慧”是指( )
A . “兼爱”“非攻” B . “无为而治” C . “仁”“道之以德” D . “以法治国”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原始农耕时期,半坡人以种植水稻为主 B .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C . 宋朝时期,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 . 元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日本遣唐使来访   ③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④岳飞抗金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宋代时,被称为“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出产在(    )

A . 海南岛 B . 江浙地区 C . 蜀地 D . 广州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时撰写的。明朝时,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 .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 唐末五代 C . 两宋时期 D . 北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責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如下图。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反映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名称。
  3. (3) 材料三中的图片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铜版拓片,请问这一纸币的名称是什么?它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当今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
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元三代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当时若要限期将罪犯缉拿归案,应该由哪个部门执行?
  2. (2) 宋初宰相赵普认为,要天下安定,应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是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宋朝新设了哪些职务?
  3. (3) 元朝中央管理军事和监察的分别是什么机构?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被称为什么?其他大部分地区由哪一机构管理?
  4. (4) 元朝时,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中说道:“商鞅变法,并不是变出一个原子弹,也不是物质上的改革,而是制度的、社会的、教育文化的,基本上的改变,他成功了。”其中“制度”发生改变指的是(  )
A . 原始社会变成奴隶社会 B . 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 C . 封建社会变成资本主义社会 D . 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    )
A . 夏朝早期 B . 商朝后期 C . 西周晚期 D . 战国时期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大多数男人都无法企及的政治才能,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贞观遗风 D . 开元盛世
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 . 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 B . 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 C . 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D . 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唐朝时,吐蕃与大唐关系密切。下图显示双方的关系。请问,吐蕃人是今天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 图片_x0020_1

A . 满族 B . 维吾尔族 C . 藏族 D .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