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惊动别人的幸福
李良旭
①上学时,一个女同学趁小长假到外地与男朋友小聚。听说她是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去的,同学忍不住说了句;我要是她男朋友一定给她买卧铺!没想到此话传到该同学耳朵里,让她难受了很久。
②路边有一个地摊,摆地摊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岁月的沧桑,在女人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是,依然掩饰不了她年轻时曾经的妩媚、窃窕,那种从眸子里透露出来的风情,依然清晰可见。
③这时, 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他一下车,就歉意意地笑道,对不起,来迟了,饿了吧?女人抬起头,看到男人,眼睛里闪过一丝亮色,笑道,不急,还早呢。男人憨憨地笑笑,从自行车车篓里拿出饭盒,坐在女人身边,说道,快吃吧,不要凉了,我陪你一起吃。
④女人含嗔地看了男人一眼,说道,叫你在家吃好了再来,你就是不听。男人笑道,陪你一起吃,饭吃得香啊!俩人吃着饭,头挨得很近,还悄悄地说着话。女人看到自己的饭盒里多了几块肉片,就搛到男人的饭盒里。男人又把肉片搛到女人的饭盒里,说道,你辛苦,多吃点。女人说,不,你辛苦,你应该多吃点。几块薄薄的肉片,俩人互相谦让着,谁也舍不得吃那几块薄薄的肉片,但两人眼睛里却溢满了甜蜜和幸福。
⑤这时,地摊前走来了一个中年大嫂,她将头伸向女人的盒饭,发出惊讶的叫声,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这是什么莱啊?一点油水也没有,没营养啊。说罢,嘴里还不住地发出啧啧的叹气声。
⑥女人抬起头,尴尬地笑道,噢,是大姐啊!怎么啦?我这饭菜吃得可香甜啦!
⑦中年女人不住地摇头叹息,:你这是在糊弄谁啊?说句实话,你吃的饭菜,我家的宠物狗都不会吃的。女人端着手中的盒饭,愣愣地望着胖女人的背影,眼睛里噙满了泪花,那眼泪叭嗒叭嗒地滴落到手中的盒饭里。身旁的男人眼圈也红红的,捧在手里的盒饭,再也没有情趣吃上一口了。
⑧周遭的气氛仿佛顿时凝固了似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⑨儿子考上了大学,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大学,但是全家人依然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一点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遗憾的。父亲对儿子说,儿子,你比老爸和老妈都有出息了,我只上了小学三年级,你妈才小学毕业,你在我们家可就是状元了。儿子羞涩地笑了。笑得很甜、很舒心。全家人带着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心情,送儿子到车站上学去了。车站,许多家长来送孩子,叮咛嘱咐之声,不绝于耳。
⑪突然,有人拍了他肩膀一下。他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个熟人,也来送儿子去上学。熟人问;“你儿子考上什么大学?他刚说出校名,熟人脸上立刻露出惊讶的神色,说道,你儿子考的这是什么个大学?那个大学上了也白上,那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儿子考的可是名牌大学,毕业了,很多单位都抢着要,月薪最少八千块啦。
⑫熟人转身理了理儿子的衣襟,说道,儿子,你真棒,可给老爸挣了面子。说罢,与老婆一起亲热地搂着儿子,向候奉室里走去。
⑬他们望着熟人一家远去的背影,日光一下子踏淡了下来。刚才一家人的幸福和甜蜜。被热人叽里呱啦一阵道珠炮似的自问自答,荡然无存,心从火热降到冰点。再看帅气的几子,眼晴里也噙满了晶莹的泪花。
⑭嘘,不要惊动他人的幸福,幸福也是一个人的隐私。在你眼中看的是一种苦难,在別人的心里也许正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无关荣华富贵, 无关名誉地位,有关的。只是一种心灵感应和默契。这种幸福,像花儿开放一样,悄无声息,但却将馨香,在彼此心田里缠锦、涟浒化作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天长。
静静地,你的微笑如春风抚平了我的烦躁;暖暖地,你的微笑如温泉滋润了我孤独的心;冉冉地,你的微笑如晨曦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微笑是宽容,是鼓励,是认可,是期待。有了你的微笑,我……
请以“有了你的微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明白的道理。
要求:①内容真实,感情真挚;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余告之故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①不厌其烦
②乐此不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身上体现了一种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坚韧如铁的革命意志。请从下面任选一个阶段,谈谈保尔在该阶段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和意志的。
①革命意识初步萌发阶段
②斗争经验丰富成熟阶段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忧,遣使来言关南之地。地是石晋①所割,后为周世宗所取。
富弼②奉使,往见契丹主曰:“两朝继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契丹主曰:“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③ , 将以何为④?群臣请举兵而南,吾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
弼曰:“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且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⑤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⑥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与?抑人主当之与?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⑦者久之。
弼又曰:“雁门者,备⑧元昊也。塘水始于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旧,民兵亦补阙,非违约也。”契丹主曰:“虽然,吾祖宗故地,当见还耳。”弼曰:“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地,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 ……契丹主知不可夺⑨ , 自遣人来议。(节选自《智囊富弼》)
【注释】①石晋:即后晋高祖石敬瑭。②富弼:北宋名相。③籍民兵:让老百姓成为士兵。④将以何为:想要干什么。⑤专:个人专有。⑥任:承担。下文的“当”亦同。⑦首肯:点头表示同意。⑧备:防备。⑨夺:改变。
①轻寡人与
②长跪而谢之
③苟从诸将言
④民兵亦补阙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
①秦王和契丹主为得到土地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秦王以易地的方式吞并安陵国,而契丹主以的借口索要关南之地。
②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无礼指责和武力威胁,表现出 的性格;富弼出使契丹,面对契丹主的无礼指责和武力威胁,表现出仁而有威、以理服人的性格。
请以《心有触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700字;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
(1)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2)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腰)下去,……
【2016·江西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
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较原文有删改)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 ”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
19.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答:
阅读小说《母亲回家啦》(陈永林),完成18~21题。(20分)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
18.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9.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加点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21.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