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语文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甜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乙)

      我注意到,那两个会游水的野人游得比那逃跑的野人慢多了;他们至少花了一倍的时间才游过了河。这时候,我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我要找个仆人,现在正是时候;说不定我还能找到一个侣伴,一个帮手哩。这明明是上天召唤我救救这个可怜虫的命呢!我立即跑下梯子,拿起我的两支枪﹣﹣前面我已提到,这两支枪就放在梯子脚下。然后,又迅速爬上梯子,翻过山顶,向海边跑去。我抄了一条近路,跑下山去,插身在追踪者和先跑者之间。我向那逃跑的野人大声呼唤。他回头望了望,起初仿佛对我也很害怕,其程度不亚于害怕追赶他的野人。但我用手势召唤他过来,同时慢慢向后面追上来的两个野人迎上去。等他俩走近时,我一下子冲到前面的一个野人跟前,用枪杆子把他打倒在地。我不想开枪,怕枪声让其余的野人听见。其实距离这么远,枪声是很难听到的;即使隐隐约约听到了,他们也看不见硝烟,所以肯定会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一个野人被我打倒之后,同他一起追来的那个野人就停住了脚步,仿佛吓住了。于是我又急步向他迎上去。当我快走近他时,见他手里拿起弓箭,准备拉弓向我放箭。我不得不先向他开枪,一枪就把他打死了。那先跑的野人这时也停住了脚步。这可怜的家伙虽然亲眼见到他的两个敌人都已经倒下,并且在他看来已必死无疑,但却给我的枪声和火光吓坏了。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既不进也不退,看样子他很想逃跑而不敢走近我。

  1. (1) 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名著?你认识其中的人物吗?

    ①(甲)文中的鲁达,又称鲁提辖,后来又称鲁智深,绰号叫“”。

    ②(乙)文中的“我”救下的人叫“”。

  2. (2) (甲)(乙)文段都是写主人公救人的事,但是救人的动机不同,请从二位主人公救人的动机,谈谈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3. (3) 两段选文叙事都非常重视运用描写。请简要比较它们在描写方面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①庾诗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 (1) 庾诗用“”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 (2)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相同的写作方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驰骋        希冀        珊珊来迟        残羹冷炙 B . 狭隘        睥睨        附庸风雅        矫揉造作 C . 端祥        遒劲        味同嚼蜡        正襟危坐 D . 贸然        侦缉        沥尽心血        交头结耳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 B . 沿江一带的农户为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大了绿肥的使用面积。 C . 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D . 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你知道的歌颂母爱的诗句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 .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 .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 .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
根据课文默写。
  1. (1)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2. (2) 中庭生旅谷,。《十五从军征》
  3. (3) 年少万兜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4)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 (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6. (6)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 , 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 , 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 , 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注释】① 填委:堆放。② 循吏:奉公守法。③ 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 说:同“悦”,喜欢。⑤ 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 (1) 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太常之旗               ②杉之

    ③散布叶                 ④而不危乎

  2. (2) 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3. (3) 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

    庭 有 八 杉 长 短 巨 细 若 一 直 如 引 绳 高 三 寻 而 后 枝 叶 附 之。

  4. (4) 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5. (5) 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

  6. (6) 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面对这样的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 , 等出了交通事故才后悔不已。 B . 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疾 C . 写文章要简洁,不可啰啰嗦嗦,拖泥带水 D . 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比比皆是,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②三千年读书不外功名利禄,九千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③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节。④随着人类文明的迅疾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⑤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耿耿于怀那种云淡风轻、田园牧歌的生活。⑥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⑦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够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熟视无睹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的境界。

A . 第②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B . 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节”。 C . 第④句中,“乡土中国”后面的逗号应移至引号里面。 D . 第⑤句中,“耿耿于怀”使用不恰当,宜改为“念念不忘”。
《从小就要爱科学》是,中国杰出家,被誉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第一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2) 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

  3. (3)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4. (4) 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5. (5) 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阅读岑参的《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完成下面小题。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一作“武城”,即凉州。下文的“晋昌”、“瓜州”都是地名,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④敝裘(bì  qiú):破旧的皮衣。

  1. (1) 诗中“”一句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相似。

  2. (2)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闻宇文判官西使还”意思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B.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漫漫春雨,声声鹂鸣,令诗人流连忘返。

    C.“边柳挂乡愁”一句中 “挂”字化抽象为具体,把游子那种浓浓的乡愁形象化。

    D.“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抒发了诗人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

  3. (3)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数的城市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②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③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④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⑤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

A . “复杂”“简单”“交织”“平芜”均为形容词。 B . “回荡不已”“清冽蔚蓝”“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均为联合短语。 C .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此句为转折关系。 D . 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应为②④③⑤①。
山川大地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素湍绿潭,”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江人大荒流”的壮美景色;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 , 而文非一体 ,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敞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傅毅,字武仲。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自古而 ②而固

    能备善 ④斯不自见之

  2. (2)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3. (3) 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家有敞帚,享之千金”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  王宗平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什么会选择校园足球呢?动商,这个与智商、情商一并阐释健全人格的新理念,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选择校园足球的历史必然性。

什么是动商?为什么提出动商理念?动商,就是一个人的运动商数。动商的提出与国人对体育的偏见不无关系: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金牌。竞技体育本来是精英体育,金牌本应是荣耀。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脱离了教育体系的正轨,运动员只注重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运动员除了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外,几乎一无所长,一旦退役则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其实,竞技体育只是体育最小的一个范畴。体育更广泛的外延是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也就是全民健身。动商就是要把体育本来就包含的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有机融合在内,改变人们对体育片面的认识和偏见。

校园足球,本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校长、老师、家长的眼里,踢足球的都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而千方百计阻止学生踢球。校园里没有了足球,足球人口就没有了依托,竞技足球就失去了根基。校园足球要发展,必须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

动商的提出进而重振校园足球,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如今,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们对体育充满了偏见,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却连续下降;增强体质必须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的偏见却阻碍着体育锻炼。提出动商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怪圈。人们总是担心孩子在踢足球中容易受伤,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体育的追求与向往。相反,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存在,人们在运动中培养了冒险的精神,培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踢足球同样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在踢球时,球员要综合运用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动作,这就是对智商的培养与锻炼。玩转足球需要球员间的默契配合,而这正是情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样,在踢足球过程中,难免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说“对不起”和宽容别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商,进而带动智商、情商,就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文章第段画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从文章第段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3.“校园足球与体育有着类似的经历。”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个段落的开头合适?

A.       B.       C.       D.

4.对“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

B.让体育回归教育,全面解决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

C.体育运动既培养了学生冒险的精神,又能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

D.在踢足球时,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宽容别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的快乐
丁立梅
①入秋,街上第一缕烤山芋的香味飘起来的时候,我给母亲打电话,让她给我准备一袋子山芋带过来。
②母亲每年都会在地里种些山芋。从前山芋是当口粮的,现在不同了,家家都有大米吃,不吃这东西了。但母亲还是会种一些。
③母亲接到我要这要那的电话,照例欢天喜地的,仿佛得了什么奖赏,一连声说有有有,语调是欢欣的,雀跃的。
④隔一日,一袋子山芋已托人捎到城里来。不用倒出来查看,我便知道,那里面一只只山芋,都经过母亲的手,细细挑选过。稍稍破点儿皮的,母亲肯定扔了。个儿不大的,母亲肯定扔了。长得不齐整的,母亲肯定扔了。母亲认为不甜不粉的,也肯定扔了。
⑤母亲的电话随后而至,母亲问我,山芋收到了?我答,收到了。母亲便又问,好吃吗?我笑,你种的山芋,当然好吃。母亲就快乐得很了。母亲说,吃掉还有,吃掉还有,家里多着呢。我说,哦,吃掉我一定回去拿。
⑥事实上,我还未曾来得及吃,也吃不下那么多。但过一段日子,我肯定会再问母亲索要一次山芋。不止山芋,我还索要菠菜、青菜、萝卜、香菜、大葱、豌菜头等蔬菜,母亲的地里有多丰富,母亲就有多快乐。
⑦最喜欢听母亲在电话里这么跟我说,梅啊,地里的黄瓜又能吃了,地里的香瓜也能吃了。这个时候,我总是十分惊喜地说,啊,是吗,是吗!我的惊喜也总能激起母亲的兴奋,隔天,我准会收到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大袋子的瓜果菜蔬。
⑧母亲为我准备这些东西时,是无比快乐的。父亲曾笑话她,说她嘴里还唱着歌的。我能想象出那样的情景:屋檐下,母亲半蹲着,用手一一梳理着要带给我的东西;阳光碎碎的,落在母亲灰白的短发上,母亲的心中,漾着甜蜜,哼着她才懂的歌,她在想,这一棵青菜是我女儿要的呢,这一只山芋是我女儿爱吃的呢。母亲因此而幸福。
⑨我单元楼里,也住着这样一位老母亲。老母亲的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就她一个人住,几乎无声无息。但一到秋天,她就变得忙碌起来,每日里楼上楼下跑,人仿佛变年轻了。也听到她跟楼里的人打招呼了,声音亮亮的。有人笑问她,奶奶,又准备腌咸菜啦。老母亲响亮地答,是哩是哩,我儿子女儿都打电话回来,说就是喜欢吃我腌的雪里蕻。改天,必看到楼前空地上,晒着许多洗净的雪里蕻。老母亲在一边守望着,像守望着她的孩子,眼睛半眯着,极快乐的样子。
⑩女孩琳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母亲一直结实得像堵厚实的墙,为琳挡风遮雨。但等琳工作了,到了外地,她母亲突然患了病,又是失眠又是头疼的。琳很着急,买了许多药寄回来,但都无济于事。后来,有高人点拨琳,说她母亲或许是因为不适应她的突然离开,内心空落才害的病。琳恍然大悟,再打电话回家,她就跟母亲要东要西,今天要母亲来缝件衣服。明天又要母亲帮她做双棉拖鞋,还要在鞋头上绣花。她在电话里对母亲撒娇,妈,商场里卖的那些,都不如你做的好,我喜欢穿你缝的衣服,喜欢穿你做的棉拖鞋。她母亲一边责怪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一边欢天喜地去买了布来,一针一线为琳缝着衣服,做着棉拖鞋,失眠和头疼,竟不治而愈。
⑾想来,要让一个母亲高兴,不但要记得买些东西给她,更要时不时地向她“索要”,告诉她,你就是喜欢吃她做的糖粒粑,你就是喜欢穿她纳的棉布鞋。这比买什么补品给她都管用,她会因此而快乐而健康而延缓衰老。因为,她要好好活着,她的儿女还需要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还没吃母亲寄的山芋,但又向母亲索要,是因为“我”想让母亲感到被需要。
B.文章对三位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故事的描写都是详写的,让我们感受到母亲们的爱意。
C.文章第⑧段作者想象了母亲为“我”准备瓜果菜蔬时的画面,表明母亲内心是幸福的。
D.本文与莫怀戚的《散步》都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儿女对父母的孝心。
【2】选文中的“我”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接到我要这要那的电话,照例欢天喜地的,仿佛得了什么奖赏,一连声说有有有,语调是欢欣的,雀跃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2)老母亲在一边守望着,像守望着她的孩子,眼睛半眯着,极快乐的样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4】文中写了三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们的“快乐”有何共同点?
【5】选文主要表现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①庞安常: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遂往求疗/遂迷,不复得路 B. 而颖悟绝人/湖中人鸟声俱绝
C.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D. 下临兰溪/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黄 州 东 南 三 十 里 为 沙 湖 亦 曰 螺 师 店 予 买 田 其 间 因 往 相 田 得 疾
【3】苏轼称自己和庞安常都是“异人”,结合选段说说他俩“异”在何处?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