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语文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5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高新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双向首发成功。 B . 为减少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派出所民警在社区开展了防电信诈骗主题宣传活动。 C . 当地时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大约近20人死亡。 D . 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中国邮政7月1日发行《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 (1) 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 (2) 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①于是就有(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②老远就喊着(走  冲  迈)进门来了。

阅读材料:

材料一:韩斡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他小时候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韩斡每天都能看到饮酒客人的坐骑,久而久之,从心底里产生了对马的热爱,并有把马的形态画出来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就抓紧空闲时间,用竹棍在泥地上练习。他依据脑子里的原始素材,加以发展,再对照实物涂点饰染。就这样天天练,月月练,一丝不苟。最终他画的马匹体态优美,人们交口称赞。

材料二:成龙每天的操练包括脚上功夫、打斗方式、特技动作等,另外还有拉筋、劈腿、翻筋斗等动作。大清早5点便起床练功,练到晚上12点止。除了练功外,他还要做清洁、洗碗……成龙就是在每天接近19个小时的艰苦训练中成长的。

结合《卖油翁》,谈谈这两则材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下面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
A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儿歌

邓云乡

    有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会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儿、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儿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儿,有趣的事情多,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就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儿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套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都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孩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

    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关于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有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关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地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儿,写出来字完全一样,不要说外国人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儿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有删改)

  1. (1) 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
  2. (2) 文末说:“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3. (3) 分别说说文中三处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及作用。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补(jiào)     哀(diào)    呜(yè)    深痛绝(wù) B . 笨(zhì)     辱(wŭ)     古(gèng)   九连环(qū) C . (huì)     取(dì)      瘩(gē)   而不舍(qiè) D . 午(shăng)   咀(jiáo)    鸣(háo)    大广众(tíng)
蔡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课文列出的几件事看,侧重表现蔡老师性格上热情的一项是(    )
A . 让我们观察蜜蜂。 B .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C . 教我们跳舞。 D . 排除孩子世界的小纠纷。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澎湃(pài)          蝼蚁(yǐ)           间或(jiān)      引弦而战(xián ) B . 惬意(qiè)          矫正(jiǎo)      牟取(mú)     参差不齐(cēn) C . 虔信(qián)          迸射(bèng)    档案(dàng)     浩瀚无垠(yín) D . 藩篱(fān)          挫折(cuō)      窈窕(yǎo)     素湍绿潭(tuān)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 退(kuì)     要(sài)    刻(juàn)    息敛声(pínɡ) B . 首(qiào)    责(jié)    黑(yōu)     深痛疾(wù) C . (chú)     亮(zènɡ)   雕(lòu)     首低眉(hàn) D . (huì)     婆(shā)    鲜(yú)      滋暗长(qiǎn)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社甫

②年来万事翻成覆,幸有藏家书可读。——(宋)袁说友

③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④著名影视演员袁泉在节目《朗读者》中曾说“11岁离家去北京学戏时,一同带走的还有与父母之间的300封家书。正是靠着这300封家书撑过了在北京最艰难的7年岁月”。

材料二:

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戒子书》《曾文正公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家书的经典,给予后人无限的启迪。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那些曾经的慢时光,已似经年的墨迹慢慢褪去了,从前那种品一杯香茗读一封信的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近些年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激起人们对优良传统的重视和传扬。时代环境在变,习惯方式在变,但人们对家书的推崇和渴求不变。好的家书能够引导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开拓进取,带领家庭与时俱进。好的家书也能引导国家民众团结向上,为国家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材料三:

“一封家书”活动的标识图(见下图)

图片_x0020_100002

  1. (1)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概括一条主要内容。
  2. (2) 请介绍材料三“一封家书”活动标识图主体部分的画面内容及构图特点。(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
  3. (3) 你有收到或写出家书的经历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家书形式和父母交流?为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恋恋不舍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黄河从约古宗列开始,从涓涓溪流,有容乃大,汇成(wèi)为壮观的大河。她从龙羊峡走出,变得奔涌浑浊,像暴怒的雄狮,东冲西撞,给两岸人民带来幸福,更带来无尽痛苦。我们沿黄河一路采风,心情上总体是压抑悲壮的。壶口是黄河最壮观的景色,我们急迫地欲领略她奔腾(páo  xiào)、千军万马的气度。

    车窗外,杳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xiá  ěr)的壶口瀑布。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zhèn  hàn)。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赤身裸体,无拘无束,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又如古老的石犁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被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bān  lán)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久居都市,偶尔踏青,已习惯于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猛然被苍凉悲壮激越的悲歌一击,心灵为之一振。你听,黄河之水低沉狂叫,像沙场将士的喘息,有雄壮,有阳刚,有激昂。两岸群山和游客,静默倾听。一切在这里都停止、凝固了,只有黄河奔流。她在青藏高原成长,在内蒙古沙丘壮大,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又被投入十里龙槽,她在生命的压抑中,带着生命的重负,在跳荡中完成生命的格斗。

    面对壶口,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 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选自1994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作者宁明。有删改。)

  1. (1)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空。

    wèi

    páo  xiào

    xiá  ěr

    zhèn  hàn

    bān  lán

    为壮观

    名闻

  2. (2) 试着从文中找出一组形容词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

  3. (3) 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试从本文中概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4. (4) 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

根据课文默写。
                   ,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
②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苏轼)
③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苏轼)
                 , 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无欲则刚。(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⑥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纸船》冰心)
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社戏》鲁迅)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潘生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 , 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自无所得食

    ②且君家久

    ③即酒炙乐

    ④生则毅然

  2.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 (4) 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注)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 (1) 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遂与大夫十日②遂罢兵而去

  2.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攻原得卫者,信也。

  3. (3) 如何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下面给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育( shuò 揉造作( jiǎo

B 窕( yǎo chén 守( 为人知( xiǎn

C 晓( 丽( xīn 以求( mèi

D 持( jīn 越( zhuó 意( qiè 有益( juǎn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4.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徒以有先生也         亦免冠徒跣

C.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安陵君其许寡人       皆刑其长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文:                                                                  

(2)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唐雎这个人物的?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别人说的话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这样会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B、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温声细语的。

C、今天一天,我都是在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度过的,不停的跟别人争吵,不停的哭泣。

D、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绿树村边合,                   

名著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共4)

    七月的午后热得令人窒息,蚂蚁这昆虫的贱民渴得筋疲力尽,它四处游荡,徒劳地想从干枯的花朵上取水解渴;而这时,蝉却对水荒一笑了之。它用小钻头一样的喙,刺进取之不尽的酒窖。它停在小灌木的枝桠上,一边不停地唱歌,一边在坚硬光滑的树皮上钻孔;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树汁,使这些树皮鼓了起来。蝉把吸管插入洞孔,尽情畅饮;它纹丝不动,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琼浆和歌曲的魅力之中。

6.这段文字选自               的《                         》。(2分)

7.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以“最美的时光”为题目写作。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有需要,请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