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
①于是就有(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②老远就喊着(走 冲 迈)进门来了。
材料一:韩斡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他小时候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韩斡每天都能看到饮酒客人的坐骑,久而久之,从心底里产生了对马的热爱,并有把马的形态画出来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就抓紧空闲时间,用竹棍在泥地上练习。他依据脑子里的原始素材,加以发展,再对照实物涂点饰染。就这样天天练,月月练,一丝不苟。最终他画的马匹体态优美,人们交口称赞。
材料二:成龙每天的操练包括脚上功夫、打斗方式、特技动作等,另外还有拉筋、劈腿、翻筋斗等动作。大清早5点便起床练功,练到晚上12点止。除了练功外,他还要做清洁、洗碗……成龙就是在每天接近19个小时的艰苦训练中成长的。
结合《卖油翁》,谈谈这两则材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儿歌
邓云乡
有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会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儿、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儿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儿,有趣的事情多,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就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儿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套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都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孩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
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关于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有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关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地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儿,写出来字完全一样,不要说外国人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儿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有删改)
材料一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社甫
②年来万事翻成覆,幸有藏家书可读。——(宋)袁说友
③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④著名影视演员袁泉在节目《朗读者》中曾说“11岁离家去北京学戏时,一同带走的还有与父母之间的300封家书。正是靠着这300封家书撑过了在北京最艰难的7年岁月”。
材料二:
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戒子书》《曾文正公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家书的经典,给予后人无限的启迪。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那些曾经的慢时光,已似经年的墨迹慢慢褪去了,从前那种品一杯香茗读一封信的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近些年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激起人们对优良传统的重视和传扬。时代环境在变,习惯方式在变,但人们对家书的推崇和渴求不变。好的家书能够引导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开拓进取,带领家庭与时俱进。好的家书也能引导国家民众团结向上,为国家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材料三:
“一封家书”活动的标识图(见下图)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恋恋不舍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黄河从约古宗列开始,从涓涓溪流,有容乃大,汇成(wèi)为壮观的大河。她从龙羊峡走出,变得奔涌浑浊,像暴怒的雄狮,东冲西撞,给两岸人民带来幸福,更带来无尽痛苦。我们沿黄河一路采风,心情上总体是压抑悲壮的。壶口是黄河最壮观的景色,我们急迫地欲领略她奔腾(páo xiào)、千军万马的气度。
车窗外,杳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xiá ěr)的壶口瀑布。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zhèn hàn)。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赤身裸体,无拘无束,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又如古老的石犁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被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bān lán)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久居都市,偶尔踏青,已习惯于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猛然被苍凉悲壮激越的悲歌一击,心灵为之一振。你听,黄河之水低沉狂叫,像沙场将士的喘息,有雄壮,有阳刚,有激昂。两岸群山和游客,静默倾听。一切在这里都停止、凝固了,只有黄河奔流。她在青藏高原成长,在内蒙古沙丘壮大,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又被投入十里龙槽,她在生命的压抑中,带着生命的重负,在跳荡中完成生命的格斗。
面对壶口,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 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选自1994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作者宁明。有删改。)
wèi |
páo xiào |
xiá ěr |
zhèn hàn |
bān lán |
为壮观 |
|
名闻 |
|
|
潘生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 , 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①自度无所得食
②且君去家久
③即具酒炙乐
④生则毅然谢曰
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晋文公攻原①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注)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①遂与大夫期十日②遂罢兵而去
攻原得卫者,信也。
下面给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 谛 ( dì ) 哺 育( bǔ ) 追 溯 ( shuò ) 矫 揉造作( jiǎo )
B . 窈 窕( yǎo ) 热 忱 ( chén ) 恪 守( kè ) 鲜 为人知( xiǎn )
C . 拂 晓( fú ) 绮 丽( qǐ ) 桑 梓 ( xīn ) 梦 寐 以求( mèi )
D . 矜 持( jīn ) 卓 越( zhuó ) 惬 意( qiè ) 开 卷 有益( juǎn )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4.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徒以有先生也 亦免冠徒跣
C.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安陵君其许寡人 皆刑其长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文:
(2)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唐雎这个人物的?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别人说的话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这样会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B、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温声细语的。
C、今天一天,我都是在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度过的,不停的跟别人争吵,不停的哭泣。
D、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绿树村边合, 。
名著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七月的午后热得令人窒息,蚂蚁这昆虫的贱民渴得筋疲力尽,它四处游荡,徒劳地想从干枯的花朵上取水解渴;而这时,蝉却对水荒一笑了之。它用小钻头一样的喙,刺进取之不尽的酒窖。它停在小灌木的枝桠上,一边不停地唱歌,一边在坚硬光滑的树皮上钻孔;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树汁,使这些树皮鼓了起来。蝉把吸管插入洞孔,尽情畅饮;它纹丝不动,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琼浆和歌曲的魅力之中。
6.这段文字选自 的《 》。(2分)
7.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