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时间/min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剩余固体质量/g |
20 |
20 |
19.6 |
18.8 |
18.6 |
18.4 |
18.4 |
① 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选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②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③ 鉴别黄铜和黄金,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选填序号)。
A.观察颜色
B.加稀盐酸
C.在空气中灼烧
I.硫酸铜是制备其他含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以下是制取硫酸铜的常见方法。
方案1:向稀硫酸中加入铜粉,再用导管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①反应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12.0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该碱式碳酸铜失去结晶水的温度与Cu(OH)2的分解温度接近。
装置A的作用是。
装置 |
实验前/g |
实验后/g |
C |
198.0 |
199.8 |
D |
221.0 |
223.2 |
①图中F点对应的m=。
② 根据提供的数据, xCuCO3·yCu(OH)2·zH2O中x ﹕y ﹕z = 。
③ 若缺少装置E,测得的(选填“x”、“y”、“z”)的值会偏大。
请回答:
根据右表判断,肉类变质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 )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装置 |
实验一:同时将Ⅰ中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Ⅱ中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各盛有0.5g二氧化锰的甲、乙中,关闭弹簧夹。 |
发现烧杯中右侧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左侧快。 |
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操作 | 现象 | 现象分析 | 装置 |
实验二:先将稀盐酸注入甲,关闭弹簧夹;再将水注入乙,关闭弹簧夹。注意:注入液体后,甲、乙中导管口均处于液面以下。 | 甲中液体先流入烧杯,乙中液体后流入烧杯,然后观察到烧杯中先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 乙中液体流入烧杯的原因是;甲中流入烧杯的液体溶质的化学式是。 | |
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 .敞口放置的酒精慢慢地少了,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根据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通电后各种电光管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说明空气中含有 ,该气体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24.A、B、C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根据发生反应的现象及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问题:
![]() |
(1)三组实验有多个共同点:
①试管中反应物都是无色溶液
②都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实验现象 。
④ 。
⑤ 。
(2)写出实验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时,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变化的示意图。
(1)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 滴入溶液体积为 V 2 mL 时,为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加入氯化钡溶液行吗, ____ 说明理由 _____ 。
下列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是
A.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 B.镁条和盐酸反应
C.生石灰和水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以下物质中含有原子团的是
A.Cu B.SO2 C.KCl D.KNO3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镁离子:Mg+2 B.2个氮分子:2N2
C.4个氢原子:2H2 D.硫化锌:Zn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