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取 20 g 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t6

剩余固体质量/g

20

20

19.6

18.8

18.6

18.4

18.4

  1. (1) t0 至 t1 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2. (2) 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3. (3) 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4. (4) 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   )
A . 在水中加入品红后整杯水变红,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1L大豆与1L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C . 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 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先取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甲、乙能产生气体,乙反应更剧烈;再取一小块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 乙>甲>丁>丙 B . 乙>甲>丙>丁   C . 丁>丙>乙>甲 D . 甲>乙>丙>丁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铜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之一。
  1. (1) (一)铜材料的有关知识
    人类使用金属先后经历了“青铜”、“铁器”时代,直到近代才开始大量使用铝材料。这也反映出Cu、Fe、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 (2) 纯铜又称紫铜,常见铜合金有黄铜、青铜等种类。家用电缆常用紫铜,以聚氯乙烯塑料或TPU橡胶包裹。

    ① 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选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②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③ 鉴别黄铜和黄金,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选填序号)。

    A.观察颜色         

    B.加稀盐酸           

    C.在空气中灼烧

  3. (3) (二)铜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I.硫酸铜是制备其他含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以下是制取硫酸铜的常见方法。

    方案1:向稀硫酸中加入铜粉,再用导管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①反应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方案2:将铜片加入浓硫酸中,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溶液逐渐变成蓝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是
  5. (5) 从环保角度进行比较,你认为方案(填“1”或“2”)更合理。
  6. (6) Ⅱ.在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碱式碳酸铜固体,其组成为:xCuCO3·yCu(OH)2·zH2O。能证明固体已洗净的方法为
  7. (7) (三)碱式碳酸铜的热分解实验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12.0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该碱式碳酸铜失去结晶水的温度与Cu(OH)2的分解温度接近。

    装置A的作用是

  8. (8) 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空气,加热后通空气的目的是
  9. (9) 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B中样品加热。测得装置C、D的质量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测得B中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装置

    实验前/g

    实验后/g

    C

    198.0

    199.8

    D

    221.0

    223.2

    ①图中F点对应的m。   

    ② 根据提供的数据, xCuCO3·yCu(OH)2·zH2O中x y z =

    ③ 若缺少装置E,测得的(选填“x”、“y”、“z”)的值会偏大。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丙、丁两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

  1. (1) 丁物质的分子是由构成的.
  2. (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对于上述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 属于复分解反应 B .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 . 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D . 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4. (4) 反应中,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根据右表判断,肉类变质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   )

A . 酸性变弱 B . 碱性变弱 C . 酸性变强 D . 酸性不变
结合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污浊水样中的某些杂质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 (1) 用过滤的方法能够除去水样中的(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
  2. (2) 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外,还必须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①,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②
  3. (3) 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
    A . 滤纸有破损     B .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 .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 . 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烹调食物 B . 用碳酸钙作补钙剂 C . 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 .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 (1) 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2. (2) 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若吸入空气过多,就会产生氮的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利用微观分析,变化如下(汽油发生的反应已略去),试回答:

  1. (1) 在C中补充画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 (2) 此变化前后未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3. (3) 在C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是由核外电子来决定的,画出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氮元素和氧元素为同一周期,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原因是
兴趣活动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

操作

现象

结论

装置

实验一:同时将Ⅰ中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Ⅱ中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各盛有0.5g二氧化锰的甲、乙中,关闭弹簧夹。

发现烧杯中右侧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左侧快。

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片_x0020_100025

操作

现象

现象分析

装置

实验二:先将稀盐酸注入甲,关闭弹簧夹;再将水注入乙,关闭弹簧夹。注意:注入液体后,甲、乙中导管口均处于液面以下。

甲中液体先流入烧杯,乙中液体后流入烧杯,然后观察到烧杯中先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乙中液体流入烧杯的原因是;甲中流入烧杯的液体溶质的化学式是

图片_x0020_100026

紫色石蕊试液遇下列物质变红,酚酞试液遇其不变色的是()

A . B . 盐酸 C . 氢氧化钠 D . 碳酸钠

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 .敞口放置的酒精慢慢地少了,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根据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通电后各种电光管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说明空气中含有            ,该气体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4ABC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根据发生反应的现象及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问题:

 


1)三组实验有多个共同点:

①试管中反应物都是无色溶液

②都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实验现象                       

                               

                              

2)写出实验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时,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变化的示意图。

(1)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 滴入溶液体积为 V 2 mL 时,为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加入氯化钡溶液行吗, ____ 说明理由 _____

下列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是

A.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      B.镁条和盐酸反应

C.生石灰和水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以下物质中含有原子团的是

ACu               BSO2              CKCl              DKNO3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镁离子:Mg+2  B.2个氮分子:2N2

C.4个氢原子:2H2   D.硫化锌:Zn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