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根据如图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这三种微粒表示两种元素 B . ①②所代表的微粒化学性质相似 C . ②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D . ③代表的是金属元素
用数字和化学用语填空。
  1. (1) 3个银离子
  2. (2) 氯酸钾的化学式
  3. (3) 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4. (4) 硫酸钡中的阴离子
  5. (5)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分类是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 氯酸钾 B . 石灰水  C . 二氧化碳 D . 氢氧化钠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这是对教师的礼赞。教师授课离不开粉笔,粉笔主要成分为石灰石(CaCO3)和石膏(CaSO4)。如图,将16g制作好的粉笔末放于硬质玻璃管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1.6g。

已知:CaSO4受热不分解,也不与CaCO3反应。其它杂质不参与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 (1) Ca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2) CaSO4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 (3) 计算16g粉笔末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学习化学,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

  1. (1) 镁能在空气中燃烧,烟花和照明弹中含有镁粉。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根据上述变化的微观图示,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的是(填序号)。

    A 分子的种类   B 原子的种类   C 分子的数目    D 原子的数目

  2. (2) 用肥皂膜套在空瓶口上(瓶中为空气),然后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其变化如图2所示。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作息时减少能量耗用,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主题的是()

A . 用旧报纸制铅笔杆 B . 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C . 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D . 深秋时节焚烧落叶
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在最近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如图为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中心铁催化剂不可回收利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生成物之一为C2H4

D.生成物中两种分子的质量比为

下表列出除去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碳酸钠

氯化钠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B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先通过浓烧碱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

氧化铜

隔绝空气加强热

D

二氧化锰

氯化钾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 . A   B . B   C . C   D . D
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镁条,充分反应(忽略挥发)。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 t1℃时,甲的溶解度为ag C . 升高温度,乙的饱和溶液全变成不饱和溶液 D . 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可燃物一定是固体或气体 B . 用水灭火,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 .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 . 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写出将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转化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方程式(括号内的为杂质):
(1)Na2SO4(H2SO4):
(2)Na2CO3(NaOH):
(3)NaOH(Na2CO3):
(4)CaCl2(CaCO3):
(5)NaCl(BaCl2):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填编号)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           

A.蜡烛      B.红磷      C.硫           D.木炭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  (填序号).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她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 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9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写出两点)  .                                       

                                          

现有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锥形瓶、生石灰、蒸馏水、稀盐酸、洗净的碎鸡蛋壳等实验用品,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用文字叙述)。提示:从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角度考虑。

实验小组的两名同学做了一套趣味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小龙同学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锥形瓶,他看到的现象是:

                                               

2)小江同学过一会儿将弹簧夹打开,他看到的现象是:

                                               

3)请你帮忙解释一下上述两位同学看到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物质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方法探究 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小明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上述方案中有两种是合理的,写出合理方案中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法提炼 上述两种合理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

思路一: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

思路二: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方法运用 运用思路一:为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 

运用思路二: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

3-3-6

步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步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步骤中乙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在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大理石),如图所示。

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稀盐酸,天平平衡。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大理石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天平的指针__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下同) , 右盘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

溶质

溶剂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汽油             B.酒精             C           D.苯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