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CaSO4受热不分解,也不与CaCO3反应。其它杂质不参与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根据上述变化的微观图示,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的是(填序号)。
A 分子的种类 B 原子的种类 C 分子的数目 D 原子的数目
A.单中心铁催化剂不可回收利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生成物之一为C2H4
D.生成物中两种分子的质量比为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及操作方法 |
A | 碳酸钠 | 氯化钠 |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
B | 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 | 先通过浓烧碱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C | 氧化铜 | 碳 | 隔绝空气加强热 |
D | 二氧化锰 | 氯化钾 |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填编号)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
A.蜡烛 B.红磷 C.硫 D.木炭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 (填序号).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她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 别 | 1 | 2 | 3 | 4 | 5 | 6 |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 20 | 21 | 19 | 20 | 22 | 19 |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写出两点) .
现有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锥形瓶、生石灰、蒸馏水、稀盐酸、洗净的碎鸡蛋壳等实验用品,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用文字叙述)。提示:从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角度考虑。
实验小组的两名同学做了一套趣味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小龙同学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锥形瓶,他看到的现象是:
;
(2)小江同学过一会儿将弹簧夹打开,他看到的现象是:
;
(3)请你帮忙解释一下上述两位同学看到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物质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方法探究 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小明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 |
方案A | |
方案B | |
方案C | |
上述方案中有两种是合理的,写出合理方案中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方法提炼 上述两种合理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
思路一: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
思路二: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方法运用 运用思路一:为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
运用思路二: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
图3-3-6
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步骤③中乙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在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大理石),如图所示。
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稀盐酸,天平平衡。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大理石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天平的指针__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在标尺中央”,下同) , 右盘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
溶质 | 碘 | |||
溶剂 | 水 | 酒精 | 汽油 | 苯(有毒) |
溶解性 | 微溶 | 可溶 | 易溶 | 易溶 |
A.汽油 B.酒精 C. 水 D.苯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