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 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 B .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 生石灰常做食品干燥剂 D . 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 (1) 生活中可以用区别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于降低水硬度的方法
  2. (2) 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利用了活性炭性。
  3. (3) 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
  4. (4) 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作用。
  5. (5) 正确使用“含氟牙膏”可防治龋齿,其中的“氟”是指(选填“元素”、“单质”或“原子”)。
  6. (6) 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灭火原理是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B . 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C . 构成物质的离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 根据肥皂洗涤衣物产生泡沫的情况,可以粗略判断是硬水还是软水 B . 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的失火 C . 厨房煤气泄漏,迅速开启排气扇 D . 山林着火时,要向着顺风方向奔跑,尽快离开火灾区
什么叫化合反应? 

已知氮元素形成的一种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 . N2O B . NO2 C . NO D . N2O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有关氧气方面进行探究

探究一: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1. (1) 如图甲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实验中可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2. (2) 该组同学做了6次实验,整理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8

    (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通过6次实验,该组同学探究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 (3) 小林同学利用甲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Α,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B,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C,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D,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4. (4) 小组内同学查阅资料后知道白磷40℃即燃烧,燃烧产物与红磷相同,于是采用改进后的乙装置进行重新探究.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0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30mL的水,再按图乙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①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mL.

    ②你认为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水有哪些作用?(填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5. (5) 探究二:对有关制取氧气时催化剂进行探究: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小静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说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KClO3

    580

    KClO3、MnO2(质量比1:1)

    350

    KClO3、CuO (质量比l:1)

    370

    KClO3、Fe2O3(质量比1:1)

    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可能合理.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6. (6) 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7. (7) 【反思】

    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不变;

  8. (8) 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超高公瓣率荧光业微技术”,使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技术进入“钠米时代”,实现了活体细胞中单个分子的可视化,该技术使科学家能观察到细胞分裂时蛋白质分子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钠米是质量单位 B . 蛋白质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C . 科学家利用超高分瓣率荧光显微技术只能观察到细胞的大致形态 D . 超高分瓣率荧光显微技术极大提高了光学显微镜的争瓣率
下列物质中,其化学式或所属的物质类别不正确的是(  ) 

名称

化学式

物质分类

A.

氯化钠

NaCl

纯净物

B.

硫酸

H2SO4

氧化物

C.

五氧化二氮

N2O5

化合物

D.

氯气

Cl2

单质

A . A   B . B   C . C   D . D
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质量都增加 B . 瓶口都会出现白雾 C . 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D . 都没有任何变化
关于配制50g8%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用量筒量取 B .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C . 把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量筒中溶解 D . 配制好的溶液存放在带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图片_x0020_1531394620

A . 图①:足量的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 B . 图②: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 C . 图③:红磷在盛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 D . 图④:将稀盐酸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足量的Mg粉、Fe粉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包装食品时充入的防腐气体是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点燃酒精灯 B . 图片_x0020_100002 滴加液体 C . 图片_x0020_100003 移走蒸发皿 D . 图片_x0020_100004 读出液体的体积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飘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分子质量小 B . 分子间有间隔 C . 分子体积小 D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 (1) A:为了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A、B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进烧杯C中,然后将烧杯C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向滤渣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但最终固体没有消失。

    为了确定烧杯C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C的滤液中所含有的离子有哪些?

    【作出猜想】

    甲猜想:可能是Na+、OH-

    乙猜想:可能是Na+、OH-

    丙猜想:可能是Na+、OH-

    丁猜想:可能是Na+、Ba2+、OH-

    你的猜想是;(填两种猜想)

  2. (2) 【讨论与交流】

    经过分析,同学们认为有一位同学的猜想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你认为错误的猜想和理由是

  3. (3) 【实验与结论】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三位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于是认为自己的猜想不正确。

    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于是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然后再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于是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同学们经过讨论和交流后,一致认为丙同学的实验及结论是准确的。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4. (4) B: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5. (5) 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 , 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改成。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6. (6)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人们如果缺乏必要的化学知识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酸雨是指 pH 7 的雨水 B 农业上应合理使用化肥

C 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 D 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

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中和73 g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需要水________克。

(2)当a为80 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第14题图

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下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剂质量增加

  

.下列关于OO2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不相同

C.它们不属于同种元素           D.氧离子比氧原子的化学性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