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现有Ca(OH)2、Cu、CaO、CO、CaCl2、CuO、CO2、CaCO3八种物质,平均分成A、B二组(即每组4种物质不重复)。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 (1) 若A组的甲为CO2 , 丙的化学式为

    丁→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若B组的甲为CaCl2 ,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甲→乙:

    丙→丁:

某氯化钠样品中混有杂质氯化钡,为了测定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取固体样品10.0g完全溶于水中,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已知BaCl2+H2SO4=BaSO4↓+2HCl)。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403327988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图片_x0020_675584029 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 . 图片_x0020_1608054433 分别向等质量Fe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 . 图片_x0020_989115280 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
下列物质在空气变质与二氧化碳无关的是 

A . B . 石灰水 C . 生石灰 D . 苛性钠
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其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

A . 硝酸铵固体 B . 氢氧化钠固体 C . 蔗糖固体 D . 食盐晶体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 (1)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 (2)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3. (3)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在学习时我们要学会归纳总结,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B

日常生活经验

N2性质较稳定﹣填充食品袋防腐

氢气具有可燃性﹣用做燃料

干冰易升华吸收热量﹣可制造人工云雾

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洗涤

区别软水和硬水﹣常用肥皂水检验

促进煤燃烧﹣把煤做成蜂窝状

C

化学与环境

D

物质使用与安全常识

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

含磷洗衣粉的使用﹣造成水污染

塑料袋﹣白色污染

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

冬天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家中煤气泄漏﹣立即在家中打电话报警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钢铁生锈 B . 轮胎爆裂 C . 蔗糖溶解 D . 干冰升华
物质丙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上用甲和乙合成丙。甲、乙、丙的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物质

微观示意图

  1. (1) 甲、乙、丙中属于化合物的是(填序号)
  2. (2) 已知物质丙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为
  3. (3) 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冰雪融化 B . 水果榨汁 C . 分离液态空气 D . 葡萄酿酒
某实验小组同学想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所用装置气密性良好).

  1. (1) 【查阅资料】

    a、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b、CaCl2溶液呈中性.

    装置B的作用是

  2. (2) 实验中观察到A中持续有大量气泡产生,但较长时间后,经验证D中二氧化碳仍然没有收集满,原因是
  3. (3) 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改进并成功完成了实验,在处理废液时,小新同学想将锥形瓶中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但小帆同学认为这种做法不正确,应该先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溶质为CaCl2;猜想2:溶质为CaCl2和HCl.

    【实验与验证】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猜想2正确

    【反思与应用】为避免污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填化学式),反应完全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不同的化合物组成元素种类一定不同 B .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 C .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一定不同 D . 不同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同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或方法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取纯净的氧气

分离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配制100g10%氯化钠溶液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

A . A B . B C . C D . D
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一篇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 . 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农作物收 B . 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C . 大量使用一次性餐盒,保证饮食卫生 D .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物质.

实验一:探究物质的组成

(1)图A所示实验可用于测定空气的组成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能说明空气是混合物的现象为:红磷燃烧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2)图B所示实验可用于测定水的组成

①电解水反应中生成的两种物质是 

②还能说明组成水的元素种类的实验是 

实验二、探究微粒的性质

(1)在“探究浓盐酸物理性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会观察到瓶口有 出现,这一现象能够体现微粒具有的性质是 .

(2)如图C和图D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叮嘱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 (填甲或乙)

②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的微粒间的空隙比水的 (填大或小)

下列我省的一些景点和特色中,其中发生变化的是(    )

A . 黄山云海 B . 徽州石雕 C . 广德太极洞溶洞 D . 阜阳剪纸
我国为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领先。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甲的化学式为N2O4 B .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C . 乙中氮、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D .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外观和食盐极其相似。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的条件下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    )
A . N2 B . SO2 C . NH3 D . NO2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 (1) 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都是(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干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他是一种将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热水器运行成本低,能实现(填“光﹣电”或“光﹣热”)转换.
  2. (2) 燃烧含硫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写出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大量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会导致雨水的pH(填“大于”或“小于”)5.6,形成酸雨.
  3. (3) 在实验室里,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xH2O═K2SO4+2MnSO4+2H2SO4 . 其中x的值为;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填符号).
  4. (4) 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细颗粒物,如果通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又遇到静稳天气,就会出现雾霾现象.请分析下列污染物中,会导致雾霾的是       (填序号).
    A . 二氧化硫 B . 氢氧化物 C . 一氧化碳 D . PM2.5
  5. (5)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人体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填“A”或“B”).A.贫血  B.甲状腺疾病.

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也日趋增强(右图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正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积极努力地探索着。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两个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分别各举一例。

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