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8

A .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其体积的 B . 该实验操作时红磷一定要足量,目的是把装置内的氧气消耗完 C . 实验开始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让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小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读数时仰视读数,读数为12mL,加入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读数为20mL,则实际加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   )
A . 小于8mL B . 等于8mL C . 大于8mL D . 无法确定
在烧碱、纯碱、熟石灰、石灰石、盐酸、硫酸中,请用化学式填写:

(1)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2)存在于人的胃液里可以帮助消化的是 .

汉语中很多成语都与化学有关。
  1. (1) “釜底抽薪”原意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拟,该方法能阻断燃烧的原因是
  2. (2) 釜是古代的一种金属锅具,用釜煮熟食物是利用了金属的性。
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
A . CO B . CO2 C . N2 D . O2
CCTV1撒贝宁主持的《加油向未来》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专业人员将大块的钠扔入水中瞬间产生爆炸。小耿同学看到该节目后,他对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查阅资料)

①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不与煤油反应,能与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反应。与水剧烈反应能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与一种碱。

②密度:煤油0.8g/cm3 , 水1g/cm3 , 钠0.97g/cm3。钠一般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探究)

老师启发下,小耿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一套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③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④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水。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
  2. (2) 图1中,仪器X的名称是
  3. (3)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将燃着的木条放到尖嘴处,发现气体被点燃,产生色火焰,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的气体是(填化学式)。小季同学将图1试管中的水换成足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到产生了气泡和一种蓝色沉淀。没有看到有红色的铜生成,根据实验探究和查阅资料了解到,金属钠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小杨在实验室中探究金属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选用如图2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4. (4) 打开活塞,制取CO2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CO2 , B中盛有(填试剂名称)溶液。反应结束后,关闭活塞,干燥管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用稀硫酸(填“能”或者“不能”)代替稀盐酸。
  5. (5) 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表: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1

    打开活塞,待玻璃管中充满二氧化碳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产生大量白烟,玻璃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

    2

    冷却后,将玻璃管中的固体全部取出,并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振荡、过滤。

    滤纸上留下黑色物质,滤液为无色溶液

    ①验证玻璃管中充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②为检验玻璃管中白色物质的成分,取适量滤液于2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液变浑浊。据此推断,白色物质中一定有的物质的化学式是(填标号)。

    A Na2O       B Na2O2       C NaOH      D Na2CO3

    ③经检验,滤纸上留下的黑色固体是一种单质,请写出它能与其他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④本实验中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 (1) 如图所示的操作是检查裝置的,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2. (2) 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用嘴吹灭 B . 用灯帽盖灭 C . 用水浇灭
  3. (3) 课堂上,老师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为大家演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纸花变色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Ⅰ和Ⅱ B . Ⅱ和Ⅲ C . Ⅰ和Ⅳ D . Ⅲ和Ⅳ
用水作试剂,不能将下列物质区分开的是(  )
A . 浓硫酸、稀硫酸    B . 氯化钾、氯化钠    C . 碳酸钙、碳酸钠    D . 硫酸铜、硫酸钠
许多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请分析下列实验或事实,分别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示例:硫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进行得更快,更剧烈。答: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1. (1) 同种食品在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变质
  2. (2)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若加入少量MnO2时分解加速
  3. (3) 在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锌粒中分别加入足量10%的稀盐酸,前者先反应完
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1. (1) 在实验室中,用酒精灯点燃木炭,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将机制木炭制成空心管状,可使其燃烧更加充分,原因是

如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 1个X分子中有3个原子 C . 反应物中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 . 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未改变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直以来,传统工艺不断改进。现阶段,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CaCO3 , 还含有少量MgO、Fe2O3、SiO2等杂质)造纸已较为普遍,它取代传统的植物纤维造纸,全程无需用水,原料造价仅为传统造纸的1/3。(已知:SiO2、聚乙烯塑料、粘合剂均难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分析生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合理即可)。
  2. (2) 混合器内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3. (3) 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合理即可)。
  4. (4) 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分析,对使用的原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合理即可)。
  5. (5) 成品纸张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与酸接触,若遇到稀盐酸,则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写1个)。
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互反应,“→”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A常用作建筑材料,B可用于灭火,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C的化学式为;D的一种用途是;B→A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变化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葡萄酿酒 B . 水通电分解 C . 死灰复燃 D . 品红扩散
甲、乙、丙、丁是四种常见的无色溶液,将其混合后现象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变红

冒气泡

白色沉淀

①甲可能是氢氧化钠

②丁一定是碱

③乙与丙混合无明显现象

④丙与丁混合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会增加的是()
A . 食盐水 B . 石灰石 C . 浓盐酸 D . 生石灰

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生成了氧化镁和碳;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是用途。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B.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少

C.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如表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正确的(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操作方法或所加试剂

A

白酒与白醋

观察颜色     ②闻气味

B

食盐和白糖

稀盐酸       ②加水溶解

C

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烧同时闻气味  ②观察色泽

D

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清洁剂

pH         ②石灰石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