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铜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之一。
(1)
(一)铜材料的有关知识
人类使用金属先后经历了“青铜”、“铁器”时代,直到近代才开始大量使用铝材料。这也反映出Cu、Fe、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
纯铜又称紫铜,常见铜合金有黄铜、青铜等种类。家用电缆常用紫铜,以聚氯乙烯塑料或TPU橡胶包裹。
① 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选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②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③ 鉴别黄铜和黄金,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选填序号)。
A.观察颜色
B.加稀盐酸
C.在空气中灼烧
(3)
(二)铜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I.硫酸铜是制备其他含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以下是制取硫酸铜的常见方法。
方案1:向稀硫酸中加入铜粉,再用导管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①反应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方案2:将铜片加入浓硫酸中,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溶液逐渐变成蓝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是。
(5)
从环保角度进行比较,你认为方案(填“1”或“2”)更合理。
(6)
Ⅱ.在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碱式碳酸铜固体,其组成为:xCuCO3·yCu(OH)2·zH2O。能证明固体已洗净的方法为。
(7)
(三)碱式碳酸铜的热分解实验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12.0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该碱式碳酸铜失去结晶水的温度与Cu(OH)2的分解温度接近。
装置A的作用是。
(8)
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空气,加热后通空气的目的是。
(9)
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B中样品加热。测得装置C、D的质量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测得B中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装置
实验前/g
实验后/g
C
198.0
199.8
D
221.0
223.2
①图中F点对应的m=。
② 根据提供的数据, xCuCO3·yCu(OH)2·zH2O中x ﹕y ﹕z = 。
③ 若缺少装置E,测得的(选填“x”、“y”、“z”)的值会偏大。
答案: 【1】Al、Fe、Cu 或Al>Fe>Cu
【1】B【2】Fe+ CuSO4 =FeSO4+Cu【3】A
【1】增大【2】2Cu+O2 +2H2SO4 △__ 2CuSO4+2H2O
【1】SO2
【1】1
【1】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BaCl2,无现象(合理的答案均给分)
【1】除去通入空气中的CO2和H2O
【1】使生成的气体被相应装置完全吸收或防止倒吸
【1】10.2【2】1 ﹕1 ﹕1【3】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