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语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①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

②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的阅读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维。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数字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大多伴有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另一方面,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沉迷于唾手可得的享受,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

③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各体的报道,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一年读180本书,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你就将落伍”之类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也只是略读、跳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锤炼思维、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本”。

④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又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有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网购一堆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与其说这是读书,不如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⑤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工作高度分化,而且替代知识和技能求不断升级,教育培训成本居高不下,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销烟的“阅读竞赛”,而甘于放弃本应拥有的一一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选自《南方周末》)

  1. (1) 请分析本文题目的好处。(含标点限60字)
  2. (2) 概括第③、④段中有些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含标点限120字)
  3. (3) 你怎样看待“全民阅读时代,读书并非越多越好”这一说法?阐述你的理由。(含标点限12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出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下面是同学们为此次活动所拟写的三个主题词,作为活动的主持人,你将选用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天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2. (2)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一个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出两则信息。
    安徽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经 常   有 时   很少   没有
       百分比    5.9%    52.9%    35.5%    5.9%
       解决方式   对父母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不说
       百分比    2 3.6%    35.5%    5.9%    35.5%
  3. (3) 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

  4. (4) 留守生小明同学以前经常封闭自己,学习不专心,让在外打工的父母非常担心。经过同学们的帮助,他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小明打算通过亲情电话向父母报   告自己的情况,请你以小明的口吻写出所要说的话。(50字左右)

名著阅读。回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题目。
  1. (1) 保尔会的乐器是,最爱读英国小说。他是在(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2. (2) 联系全书,谈谈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怎样的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①知道很多好的学习方法,也一直想要改变自己,但总是没办法坚持下去,怎么办呢?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征:钟爱稳定,排斥一切不稳定。可以说,大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试图把需要费脑子、需要主动思考的“不稳定状态”,转变成无需动脑的“稳定状  态”。前者就叫“主动加工”,后者就叫“自动化加工”。

②你吃饭、写字、骑车的时候,会需要聚精会神去思考“我该怎么做”吗?不需要。因为这些动作已经储存进了你的程序记忆,成为“自动化加工”,变成了你下意识的一部分。

③但是,当我们学习到一个新的东西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自动化加工”模式,迫使大脑从“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把学到的东西安插进这个我们已经熟悉了、习惯了的旧模式里面。但这一步是非常艰难的 , 因为你相当于是在跟大脑的惯性作斗争。

④遇到问题--采取旧行动--解决问题--获得强化,这就是一个惯性回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旧模式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它本质上是受大脑的奖赏机制驱动的,也就是多巴胺--奖赏回路。而当你想打破这个惯性回路时,就意味着,  你要克服大脑多巴胺和奖赏机制的阻力,走上一条反馈更少、更加费力、更不为大脑所偏好的路径。

⑤当你用一个新模式去替代旧模式时,你一定要经历一个不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劝退很多人。

⑥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这样做才对”“这样做才有用”,但一直停留在“知道, 但就是不去做”的层面。尤其是当这个惯性回路并没有带给你紧迫的需求,并没有让你觉  得往日的思维模式不妥当时,会造成什么局面呢?动力非常小,而阻力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说,道理都懂,但总是过不好这一关。

⑦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呢?一定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有了需求,这个时候再去学习,才会更加有效。为什么?因为当你面临问题,就意味着原本的“稳定状态”     不适用了,大脑本来就进入了“不稳定状态”。这时,它会尽一切努力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那么,新的路径对大脑来说,反而是一种“重返稳定状态”的机会。在原本的情况下,你需要打破惯性回路,让大脑经历“稳定--不稳定--新的稳定”的路径。其中第二环会给你造成巨大的阻力。而在有需求的模式下,惯性回路本身已经被打破,大脑直接跳过最困难的第一步,来到“不稳定--新的稳定”路径,因而,就会事半功倍。

⑧所以,学习效果好的人,通常都是在生活中面临实际问题的人。比如:有一个棘手的方案不知道怎么做;需要写一份重要的报告…诸如此类。

⑨这也启示我们:不要盲目去学习,而是以自己为主,先试着去做些超出你目前能力范围的事情,探索一些你未知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这样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选文有改动)

  1. (1) 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但这一步是非常艰难的”,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一步非常艰难?
  2. (2) 请你利用选文知识解释“熟能生巧”的道理。
  3. (3)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启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攀附:依赖) B . 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倏忽:忽然,很快) C .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D . 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锥形:上面尖锐、下面圆粗的形状)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找出通知中的两处毛病,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通知

各班班长:

明天上午八点,学校举行篮球比赛,请通知本班参赛队员,莅临参加,特此通知。

2018年4月20日

学校办公室

修改:

①语言:

②格式:

《芙蕖》(朝代),作者是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有人说,“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②读书之所以可以让百味甘拜下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因此,这种满足和愉悦是可持续的、永久的。③一顿美食只能解决一日三餐的三分之一,而人可以铭记并受用一部好书一辈子。④因此,人们对饱食终日的饕餮之徒嗤之以鼻;而对囊萤映雪的读书之人却每每肃然起敬。

  1. (1) 第②句中有一处关联词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 (2) 第③句句式不协调,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古诗文默写
  1. (1) 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3. (3) 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4) 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 (5)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chì zhà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ruì zhì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走进他们,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雪后的西岭雪山在晨曦的映照下,显现出一派红妆素裹的绚丽景象。 B . 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兼而有之 C . 走近一看,悬崖高耸,一落千丈 , 从崖顶向下看,根本看不到底下是啥样子。 D . 这顿大餐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而牙疼的王晓丽却觉得味同嚼蜡 , 毫无食欲。
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姓名。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liào)望    (shù)罪    (jiā)锁    义愤填(yīng) B . (wān)蜒    (duì)变    (liào)铐    心急如(fén) C . (nì)迹    (pán)石    糟(tà)    令人(fà)指 D . (nì)    (sā)气    黑魆(qū )    (hài)人听闻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2) 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3.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 (4) 杜甫《望岳》一诗中,“ ”这句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详!

  1. (1) 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 (2) 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 (3) 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下列句子中用主谓短语作谓语的是:( 

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

B、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C、苏州园林布局幽雅。

D、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发愤忘食,              。(《论语·述而》)

《沁园春雪》中“                                                        。”

三句运用想象,虚写出了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班级开展“读《论语》,促成长”主题阅读活动。结合下面能建立联系的两则材料,就“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
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⑵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⑶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⑷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