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高三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对于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来说,总会对金瓦红墙内皇家豪奢的生活起居所吸引。辉煌的宫殿、雕梁画栋的宫室、    的珍宝,在昔日都属于帝王一人所有。人类对财富与权力的执迷,浓缩在这座宫殿中,时时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魅力。如今    的宫斗剧,所极力渲染的,也正是这种散发着极度奢华气味的所谓“皇家气派”。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上宣告终结。尽管这并不是一场和平过渡,但对故宫这座巨大的宫城来说,它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可能:告别了封建帝王的宫殿,获得了新的生命。当我们的视线穿过高耸的朱墙,那昔日与民众隔绝的禁宫,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数百年来宫中    的神秘宝物,昔日因帝王权力被聚敛、为帝王个人所私有的宝藏,都成为面向大众    的文物。

紫禁城六百年的故事,是那些营建这座宫殿的万千百姓的故事。帝王的丹宸永固,是建立在这万千百姓的辛劳汗水之上的。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紫禁城存在至今的真正意义:它由民众兴建,由民众维护,最终从帝王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民众的博物院。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擢发难数   大行其道   私藏   展览 B . 数不胜数   炙手可热   私藏   博览 C . 擢发难数   炙手可热   蕴藏   博览 D . 数不胜数   大行其道   蕴藏   展览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于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来说,总会为金瓦红墙内皇家奢豪的生活起居所吸引。 B . 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总会对金瓦红墙内皇家奢豪的生活起居所吸引。 C . 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总会为金瓦红墙内皇家奢豪的生活起居所吸引。 D . 对于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来说,总会对金瓦红墙内皇家奢豪的生活起居吸引。
  3. (3) 下列句中冒号与最后一段结尾句中的冒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目瞪口呆的百姓只能回答一声:“喏!” B . 中学生道德模范推荐的基本条件:品学兼优、尊敬师长、热心服务、孝顺父母。 C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D . 袁老师来自赣州,徐老师来自九江,施老师和李老师来自景德镇:他们都是江西人。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英语。

  1. (1) 我们再怎么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2. (2)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品质已经变得越来越糟。

  3. (3) 全世界都知道树木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4) 时间是如此珍贵,我们不能浪费它。

  5. (5) 虽然我们的国家很富有,但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却令人很不满意。

— 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Marion Jones, an American famous athlete, took banned drugs in the 2000 Olympics?

—Yeah, I ___________ about it in the newspaper.

A . had read B . read C . would read D . was reading
The lecture starts at 6:00 sharp. Late comers will not be _______.

A . admitted B . interrupted C . approved D . disturbe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寻味峄山

        ①与五岳的巨大存在相比,守护于孟子故乡邹城的峄山,只能算作天地间的一个盆景。孔子的“登东山(指峄山)而小鲁”,不过是一时兴之所致罢了,况且那时的鲁国比现在的山东要小得多。

        ②但是,最让我动心的仍是峄山。她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人百睹不厌,常读常新。

        ③庄子、老子、孔子、孟子来过,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阳冰、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郑板桥来过,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来过。他们倾其心力歌其美,虽不能描绘其美之万一,峄山却将他们视为知已。

        ④秦始皇、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乾隆等帝王来过,或封禅,或封赐,或求长生。峄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两忘,无意间,便将他们如浮尘般抚过。甚至当我们惊诧于峄山的成名之古之早,并列出记载过峄山的《书经》《诗经》《左传》《太平御览》《史记》等古籍以佐证的时候,已经生活过25亿年的峄山,正浑然憨然地度着她的青春岁月。

        ⑤峄山的石头峄山的洞,在世界的山脉中堪称独步。海浪的手摩娑了多少亿年,风雨的手又雕刻了多少亿年,才造就下这些大慧若憨的巨型石蛋和噙满岁月的华丽石柱?而后又是在哪一次天翻地覆的地壳变迁中,让大自然的造化之手将其撒成石头的瀑布?抑或当年女娲并非为补天,只是为了人间的单调和寂寞才炼下这些丰富多彩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这千姿百态的生命又构孕出峄山这浑然一体的大生命,那遍及全山相互通连的洞穴,便是这生命的脉胳了。曹雪芹仅仅偷走一块,便琢磨成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⑥1985年,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来峄山考察,意外地在这里发现了极具科学价值的古海蚀地貌,并且欣喜地预言:“很可能,这是我国虽经沧海桑田变化还能保留下来的距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

        ⑦峄山,和海是有不解之缘的。她是海的女儿。也许是爱之太深,大海才将女儿“放逐”,置于宇宙的祭坛上,使其在经受各种磨难劬劳之中铸成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迎接人类的来临。等啊等,不知变心的峄山从人类萌芽之时起,便以其女性的情怀给人类以深切的怜悯与关爱。

        ⑧诞生于巨人时代的峄山,注定要受到侏儒们的各种伤害。污秽,砍斫,谩侮,战乱,匪患,她都无言地涵容。就是对于霸道骄横的帝王,她也以怜悯之心待之,告诫他们不要贪心:人类来到世上之前就已经有了江山,即使有一天人类消亡了,江山也还会继续存在;江山不能是哪一个人的私家财产,它只能是宇宙的一员、人类的朋友。

        ⑨数千年间,她以一种明亮阔达的浩然之气,廓涤着人类心灵上的湫隘。于是,便有数不清的美好时光,长入峄山的生命里。

        ⑩峄山五华峰前有一30米高的石柱,人们为了纪念2600年前的邾文公,把它叫做天表石。公元前615年春,邾文公将邾国国都由瑕(今济宁南5公里处)迁至峄山之阳。迁都前占卜时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利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既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峄,果然是年5月邾文公卒,邾民却以“有功之土者得食其极。”“命在养民”从此成为百姓对官的渴望、官员的自律和历史对为官者良心的永久的拷问。

        ⑪峄山有一别称“桃花峄”,记念着一个人:王尔鉴。王尔鉴是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峄山志》记述其“治邹清廉仁慈”。其政迹大多湮没于岁月的雾霭之中,唯独“植树造林”一事至今传为美谈。古传峄山有桐树,《书经·禹贡》“峄阳孤桐”的记载最为有名。不知何时何因,峄阳孤桐竟然绝迹。王尔鉴感其“牧竖采樵,牛羊践踏,孤桐老后,徒留濯濯空山”,于雍正寅卯两年,环山上下种桃杏万株,并禁约牧收,让近山的贫苦百姓培植。同时,还在桃杏疏稀处补以松柏青桐。不几年便“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王尔鉴诗),峄山也为后人名之曰“桃花峄”。

        ⑫虽然峄山现在桃树几近绝迹,但在山的僻冷处,仍可见一株两株桃树从岩隙间伸出她古拙的枝干,似在向人们说:为官的命根不应是高升再高升,而应是为民办事再办事。诚然,能否不朽与万岁,不是二十四史或几幢碑就可定的,只有百姓的口和心最权威。不知来游山的人们,是否会在这寂冷的桃树前驻足?

        ⑬无言的峄山,在诉说着一切。

        ⑭大哉峄山,大自然的和谐杰作。善哉峄山,25亿年的苦难与悲悯造就出的旷世之美。人类是有福的,有希望娶到这位海的女儿,只要能进化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多情的峄山在坚贞地等待着。

(取材于李木生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立足于峄山的人文积淀,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引发感怀,充满文化气息。 B . 文中称峄山是“海的女儿”,形象地阐释了峄山的来源与其古海蚀地貌的科学价值。 C . 第⑨段承上启下,作者从对峄山包容大气的抒怀转到对历史典故的叙写。 D . 文章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希冀,凝练含蓄,余味悠长。
  2. (2) 赏析文中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3. (3) 从全文看,第⑪段画线处引用王尔鉴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 (4) 请结合全文,概括题目中峄山之“味”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张廉卿序

【清】吴汝纶

孙况、扬雄,世传所称大贤,其著书皆以成名乎后世。孙卿书称说舂申,《法言》叹安汉公 , 皆干世论之不韪,载而以告万世者,世以此颇怪之。吾则以谓凡著书者,君子不自得于时者之所为作也。

凡所以不自得者,君子之道,不实以谀人,而当世贵人在势者,必好人谀已。十人谀之,一人不谀,则贵人恶其做己,十人者恶其异已。贵人与贵人比肩于上,十人与十人比肩于下,上恶其傲,下恶其异,虽穷天地、横四海,而无与容吾身,吾且于书也何有?于此有一在势者,虽甚恶之,而犹敬乎其名而不害伤,则君子俯嘿而就容焉,而以成吾书。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已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察其褒讥所寓,得其疑且似者,且曰“此诗我也,此怨非我也”,则从而齕之矣。盖必其章章然称道叹羡我也,大乃始慭置而相忘焉。拔君子也,其志话,其行危。其不枉卖而谀人众。著于天下后世。及其为书,则往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以为吾意之是非,后有君子读吾书而可以自得之矣,安取彼訔訔察察者为?嗟夫!此殆君子所遭之不幸,其用意至可悲。而《诗》三百篇所为,主文而谏,孔子之《春秋》所为,定、哀之际微辞者也。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二子之书,意其在此。

吾既推而得之,会吾友张廉卿北来,为书告之。复书曰:“子言是也。”盖自廉卿之北游,五年于兹,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今兹湖北大吏走书币,因李相国聘廉卿而南,都讲于江汉。廉卿,今世之孙扬也。见今贵人在势,皆折节下贤,不好人谀己,其所遭,孙、扬远不如。其北来也,自李相国已下皆尊师之。老而思欲南归,而湖北君所居乡,其大吏又慕声礼下之如此。吾知廉卿可以直道正辞,立信文以垂示后世,无所不自得者。独吾离石友,无以考道问业,疑无问,得无告,于其归不能无怏怏也。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书赠之,以为别。

【注释】①安汉公: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元年),以王葬为太傅,号安汉公。②俯嘿:低头无语。③李相国:李鸿章,因其时李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故称相国。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言》叹安汉公之               懿:美德 B . 实以谀人                       枉:歪曲 C . 主文而谏                         谲:多变 D . 子言是也                         殆:大概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孙卿书称说春申                      缦立远视,望幸焉 B . 而犹敬乎其名而不害伤                恐年岁不吾与 C . 为书告之                            有所不得已也 D . 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况曾在著作中称颂春申君;西汉末年扬雄著有《法言》,赞扬王莽。世人皆以为阿谀之辞,作者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 B . 君子品行高洁,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在著书时,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多“微辞”,在作者看来,其用意令人悲叹。 C . 作者称赞张廉卿就是当今的孙况、扬雄,对李相国等贵人多有谀词,这是作者以“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期望后世能明白他的心志。 D . 文章从世人对孙况、扬雄的批评说起,议论为主;后叙写两人友谊,交代写作缘由。全文旨在说明作家著书立说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己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

    ②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B . 人生苦短,转瞬即老。“旋逐”极言时间流逝之快,“花阴”化无形的时间为有形。 C . 作者没有直接写世事的艰难,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斑白的鬓发形成关联,言有尽而意无穷。 D . “溪上枕,竹间棋”点明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怕”“懒”两字,说明词人旧时豪兴不再。
  2. (2) 请赏析“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两句。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子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1. (1) 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2. (2)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睿传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燈、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日:“汝自谓何如瞪、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日:“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贏,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死,城遂溃。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捭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日:“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碑,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已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B .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C .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D .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兄,中国古代称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而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 B . 主簿,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C . 弩,也被称作为“窝弓”,古代的一种冷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组成。 D .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又名子时,就是半夜,具体指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韦睿孝顺继母,为人低调谦逊。他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伯父韦祖征要他把自己与王橙、杜恽相比较,他则谦逊不敢回答。 B . 韦睿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当初,郢州瘟疫横行,他代管郢州公务,料理抚慰,死者得以安葬,生者重操旧业,百姓很信赖他。 C . 韦睿胆识过人,指挥充满睿智。魏兵前来凿堤,他亲自与敌人争夺;他先建造高大战船,接着让堤堰灌满水,合肥城不攻自破。 D . 韦睿为人谨慎,向来淡泊钱财。身处朝廷时,他谨慎小心从不与人抵触,高祖很敬重他;他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賜,全都送给亲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②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塹,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

Walk faster,________you may catch up with your friends ahead.

A . or B . but C . and D . yet
下图是三苏祠楹联,上下联各缺两句,请依文意与对联组成原则,选出甲、乙、丙、丁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   )

甲、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乙、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丙、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         丁、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

图片_x0020_100001

 

 

  1. (1)
     

    (1)

    (2)

    (3)

    (4)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随着高考的临近,部分住校生要求搬出学生宿舍,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写一篇英语短文,阐述学生和家长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现象

高三部分住校生搬离学生宿舍,在学校附近租房住

观点

多数学生

1.宿舍吵闹,影响学习和休息2.熄灯制度限定了学习时间

许多家长

1.提供好的学习环境2.方便照顾饮食起居

你的看法

……



注意: 1.陈述所有要点,可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2.词数120—150(开头已写好,不计入总词数)。3.参考词汇:熄灯制度—blackout rule

    With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pproaching day by day, some senior three students are moving out from their dorms and living in a rented apartment near their schools.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公元前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爱国主义已经具备一种较为确定的内涵,意指一种建立在理性、自由平等、共同体对公民义务基础上的政治情感。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把城邦比作一艘船,那么公民 , 同舟共济。而在孔子及那些经天纬地的古儒那里,则不乏“邦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表达——这层对政治共同体保留疏离与不合作的内容,与17世纪英国辉格党为爱国主义所注入的反对国王和政府、争取自由与权利的内容也有相通之处。

而民族主义,是到了18、19世纪,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兴起的。它的功能性极为突出,就是为建国而服务。在近代殖民地与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它更是作为落后国家与地区人民团结的动员工具而大加流行。在这之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结合起来,难解难分。

如今,舆论场撕裂得很厉害,在“爱国”这件事上尤其是。_②___ , 都有个默认的前提——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爱国是应然价值,或至少不会明目张胆地反对。争议的只是“何为爱国”,而不是“”。“恨国党”“你国”“公知”“粉红”“五毛”……一切被卷入这舆论场里的指称,都天然地带有浓浓火药味,它们针锋相对,谁也不服谁。显然,关于“爱国主义”,乃至与它相伴相生的“民族主义”,共识越来越少,鸿沟越来越深。何以至此?共识的重建有否可能?这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地去看待这件事。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She tried to finish all the work in one day but finally _____ and had to take a rest.

A . broke away B . broke up C . broke down D . broke out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潋滟:“潋”读作liàn B . 静谧:“谧”读作mì C . 闷热:“闷”读作mēn D . 粗犷:“犷”读作 kuàng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 . 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 C . 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 D .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
  3. (3) 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
  4. (4) 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己没有了故乡”,又说“我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请根据下面提示,结合你的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就英语格言“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这一话题,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In fact,there aren't always bright sunshine and gentle breeze,birds' singing and flowers' fragrant in our daily life. We have so many failures and hardships that someone will be disappointed and give up the hope of success,but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注意:①无须写标题,不得照抄英语提示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词数为120左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心脏支架大降价一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矛盾在我国心脏支架市场长期存在:一方面,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我国每年要用掉心脏支架150万个;另一方面,心脏支架的耗材市场规模达150亿元左右,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价格普遍在万元以上。正因心脏支架临床用量大、竞争充分,国家组织进行了心脏支架集中招标采购报价工作,使得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主要在于,价格大降后的心脏支架,能放心用吗?这取决于两个方面:,和医护人员的服务保障。对此,相关部门表示,有足够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厂家生产的产品用到患者身上都安全有效。因此,,成了确保心脏支架降价实际成效的关键问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与“悬铃木”相比的三个优势,每点不超过10个字。

76个光子,比谷歌“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比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诞生。先来看一组数据:在室温条件下运行(除光子探测部分需4K低温),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九章”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200秒,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10小时,超级计算机需要1200亿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不过约137亿年。与“九章”量子计算机相比,由于采用超导体系,谷歌53个量子比特的“悬铃木”必须全程在-273.12℃(30mK)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而且在计算随机线路采样问题上,存在样本数量的漏洞:同样处理100万个样本,“悬铃木”只需200秒,的确比超级计算机的2天要快很多。可当处理100亿个样本时,“悬铃木”要花上20天,反而不如经典计算机快。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学校取消了晚自习,你所在的班级学生对是否取消晚自习展开了一次讨论。请结合以下讨论内容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赞成观点

反对观点

1).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

2).有时间发展个人爱好。


1).相对在家自习,在校学习效率更高;

2).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习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你的观点……

注意:1. 可适当增加细节,使行文连贯;2. 词数:120左右,文章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Recently, our class have hel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evening classes should be cancelled.

阅读理解

    Most of the people who appear most often and most gloriously in the history books are great conquerors and generals and soldiers, whereas the people who really helped civilization forward are often never mentioned at all. We do not know who first set a broken leg, or launched a seaworthy boat, or calculated the length of the year, or manured(施肥)a field; but we know all about the killers and destroyers. People think a great deal of them, so much so that on all the highest pillars (纪念柱) in the 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 you will find the figure of a conqueror or a general or a soldier. And I think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greatest countries are those that have beaten in battle the greatest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uled over them as conquerors. It is just possible they are, but they are not the most civilized.

    Animals fight; so do savages (野蛮人); hence to be good at fighting is to be good in the way in which an animal or a savage is good, but it is not to be civilized. Even being good at getting other people to fight for you and telling them how to do it most efficiently -this, after all, is what conquerors and generals have done -is not being civilized. People fight to settle quarrels. Fighting means killing, and civilized peoples ought to be able to find some way of settling their disputes other than by seeing which side can kill off the greater number of the other side, and then saying that that side which has killed most has won. And it not only has won, but, because it has won, has been in the right. For that is what going to war means; it means saying that might is right.

    That is what the story of mankind has on the whole been like. Even our own age has fought the two greatest wars in history, in which millions of people were killed or disabled. And while today it is true that people do not fight and kill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s -while, that is to say, we have got to the stage of keeping the rules and behaving properly to each other in daily life - nations and countries have not learnt to do this yet, and still behave like savages.

  1. (1) In the opening sentence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________.

    A . conquerors, generals and soldiers should not be mentioned in history books. B . history books focus more on those who helped civilization forward. C . those who truly helped civilization forward is rarely mentioned in history books. D . most history books were written by conquerors, generals and soldiers.
  2. (2)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countries that ruled over a large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are           

    A . certainly both the greatest and the most civilized B . neither the most influential nor the most civilized. C . possibly the most civilized but not the most powerful. D . likely the greatest in some sense but not the most civilized.
  3. (3) The meaning of “it means saying that might is right.”(The last sentence of Paragraph 2) is that ________.

    A . in a war only those who are powerful will win. B . those who are right should fight against those who are wrong. C . only those who are powerful have the right to go to war. D . those who fight believe that the winner is right and the loser wrong.
  4. (4) In the third paragraph, what the author wants to convey to us is that ________.

    A . we have fought fewer wars but suffered heavier casualties. B . modern time is not so civilized compared with the past. C . our age is not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ast. D .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are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wars.
  5.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o helped civilization forward?

    A . The pionee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 Conquerors and generals. C . Those setting disputes by force. D . The experts in military matters
  6. (6) This passage is most likely taken from an article entitled ________.

    A . Who Should Be Remembered B . Civilization and History C . War and World Peace D . Great conquerors in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