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返。“大雅大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鹜,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 , 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短褐穿结的客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郝经,字伯常,家世业儒。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时经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往来燕、赵间,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宪宗元年秋月,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是时,连兵于宋,宪宗入蜀,命世祖总统东师,经日:“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上应天心,下系人望,顺时而动。”进七道议七千余言。乃以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经为副,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附。惟中欲私还汴,经率麾下扬旌而南。明年,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时经有重名,平章王文统忌之。既行,文统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济南,璮以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而行。宋败璮军于淮安,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宰相及淮帅李庭芝,庭芝复书果疑经,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经独与六人处别馆。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经归,道病。明年夏,至阙。秋七月,卒,年五十三,官为护丧还葬,谥文忠。
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
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学矣。
(节选自《元史·卷一五七》,有删改)
①元裕每语之日:“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
②既行,文统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
学 生 | 安全隐患多( 体育运动损伤,交通事故,食物中毒……) |
注意安全, 多学点急救知识 | |
一人安全, 全家幸福 | |
校 长 | 校园安全,师生共同重视 |
严禁校园骑车; 教学区内,不得进行球类运动 | |
上下楼梯, 靠右慢行 | |
教室无人,确保窗关门锁 | |
上学及回家路上遵守交通规则 |
On December 12th, 2009, our school held a flag-raising ceremony in the playground with the theme “For your safety, for your life!”
奔 月
鲁 迅
还没有走完高粱田,天色已经昏黑;蓝的空中现出明星来,长庚在西方格外灿烂。马只能认着白色的田塍走,而且早已筋疲力竭,自然走得更慢了。幸而月亮却在天际渐渐吐出银白的清辉。
“嫦娥一定生气了,你看今天多么晚。”羿想。“说不定要装怎样的脸给我看哩。但幸而有这一只小母鸡,可以引她高兴。”
他望见人家的灯火已在前面,一高兴便不再想下去了。马也不待鞭策,自然飞奔。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
马自然而然地停在垃圾堆边;羿一看,仿佛觉得异样。迎出来的也只有一个赵富。
“怎的?王升呢?”他奇怪地问。
“王升到姚家找太太去了。”
“什么?太太到姚家去了么?”羿还呆坐在马上,问,“不是等不迭了,自己上饭馆去了么?”
“喳。三个饭馆,小的都去问过了,没有在。”
羿低了头,想着,往里面走,三个使女都惶惑地聚在堂前。他便很诧异,大声的问道——
“你们都在家么?姚家,太太一个人不是向来不去的么?”
她们不回答,只看看他的脸,便来给他解下弓袋和箭壶和装着小母鸡的网兜。羿忽然心惊肉跳起来,觉得嫦娥是因为气忿寻了短见了,便叫女庚去叫赵富来,要他到后园的池里树上去看一遍。但他一跨进房,便知道这推测是不确的了:房里也很乱,衣箱是开着,向床里一看,首先就看出失少了首饰箱。他这时正如头上淋了一盆冷水,金珠自然不算什么,然而那道士送给他的仙药,也就放在这首饰箱里的。
羿转了两个圆圈,才看见王升站在门外面。
“回老爷,”王升说,“太太没有到姚家去;他们今天也不打牌。”
羿看了他一眼,不开口。王升就退出去了。
“老爷叫?……”赵富上来,问。
羿将头一摇,又用手一挥,叫他也退出去。
羿又在房里转了几个圈子,走到堂前,坐下,想了些时,才问那呆立在下面的使女们道——“太太是什么时候不见的?”
“掌灯时候就不看见了,”女乙说,“可是谁也没见她走出去。”
“你们可见太太吃了那箱里的药没有?”
“那倒没有见。但她下午要我倒水喝是有的。”
羿急得站了起来,他似乎觉得,自己一个人被留在地上了。
“你们看见有什么向天上飞升的么?”他问。
“哦!”女辛想了一想,大悟似的说,“我点了灯出去的时候,的确看见一个黑影向这边飞去的,但我那时万想不到是太太……。”于是她的脸色苍白了。
“一定是了!”羿在膝上一拍,即刻站起,走出屋外去,回头问着女辛道,“那边?”
女辛用手一指,他跟着看去时,只见那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当他还是孩子时候祖母讲给他听的月宫中的美景,他依稀记得起来了。他对着浮游在碧海里似的月亮,觉得自己的身子非常沉重。
他忽然愤怒了。从愤怒里又发了杀机,圆睁着眼睛,大声向使女们叱咤道——
“拿我的射日弓来!和三枝箭!”
女乙和女庚从堂屋中央取下那强大的弓,拂去尘埃,并三枝长箭都交在他手里。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
飕的一声,——只一声,已经连发了三枝箭,刚发便搭,一搭又发,眼睛不及看清那手法,耳朵也不及分别那声音。本来对面是虽然受了三枝箭,应该都聚在一处的,因为箭箭相衔,不差丝发。但他为必中起见,这时却将手微微一动,使箭到时分成三点,有三个伤。
使女们发一声喊,大家都看见月亮只一抖,以为要掉下来了,——但却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似乎毫无伤损。
“呔!”羿仰天大喝一声,看了片刻;然而月亮不理他。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了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又照数前进了。
他们都默着,各人看各人的脸。
羿懒懒地将射日弓靠在堂门上,走进屋里去。使女们也一齐跟着他。
“唉,”羿坐下,叹一口气,“那么,你们的太太就永远一个人快乐了。她竟忍心撇了我独自飞升?莫非看得我老起来了?但她上月还说:并不算老,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
“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
“胡说!”
“那豹皮褥子脱毛的地方,我去剪一点靠墙的脚上的皮来补一补罢,怪不好看的。”女辛就往房里走。
“且慢,”羿说着,想了一想,“那倒不忙。我实在饿极了,还是赶快去做一盘辣子鸡,烙五斤饼来,给我吃了好睡觉。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药,吃了追上去罢。女庚,你去吩咐王升,叫他量四升白豆喂马!”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说 者 悦 也 兑 为 口 舌 故 言 资 悦 怿 过 悦 必 伪 故 舜 惊 谗 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节选自《文心雕龙·论说》)
满窗明月
刘江滨
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②这种感觉恐怕人人都会有吧。
③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晓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离了人们诸多情感,蕴合了诸多审美要素。
④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根组成。窗根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秋。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棚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疤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成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 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这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到窗格,待风儿消歇了,再重折糊上窗纸。
⑤因为窗纸薄而脆,故留下一句歇后语,事情即如窗户纸一捅就破。
⑥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⑦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乌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一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全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
⑧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秋风中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⑨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南窗外不仅可观赏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刮风对没有生命的物品没有影响,①,同等温度值,风越大,带走的热量越多,就越容易感到寒冷。在极寒天气下,能对我们造成困扰的不只有风,②,南方人时常感觉到的那种挥之不去的冷意,就与此相关。水的热导率大约是空气的30倍,这就意味着,空气湿度越高,③,我们就越容易感到寒冷。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