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高三试题

The emperor asked his officials to interpret his dream, _____ he gave the instruction ______a group of officials should go on his behalf to find more about Buddha.

A . in which, what B . when, which C . where, which D . after which, that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陕西的剪纸朴素豪放,山西的剪纸精细秀美,宜兴的剪纸繁复整齐。因为剪纸多出自民间,材料又多为纸张,所以难以保存。剪纸确切的出现时间只能通过剪纸所用的材料、工具和史料的记载来推测,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到了明清时期,剪纸工艺走向鼎盛,不论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剪纸。

剪纸是一种装饰艺术,是通过镂空的方式来呈现的。为了加强装饰性,剪纸作品上会添加一些花朵、纹样,比如在人物的衣服上添加繁复的纹路,将人物的头发剪成一丝一丝的镂空状,把动物的羽毛夸张成连续的锯齿状等。《金色的海螺》中树木的树叶采用了镂空的处理方式,这巧妙地表现出树叶随风飘动的轻盈,将树叶和树干的质感区分出来,更好地体现了事物的特点。仙女海螺的衣服上布满了花纹,裙子上采用一层一层线性镂空的拼接,表现出女子纱裙的轻盈飘逸。用密集的规整的纹路代替了一片式的服饰,使得整个角色更加通透灵动,有着中国古代女子的柔美与细致。

(摘编自杨洋《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今传媒)

材料二:

剪纸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一种是用刻刀刻,统称为“剪纸”。剪纸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性,由于是在平面上用剪(或刻)刀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草、虫鱼、鸟禽和人物,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其所独有的“剪刀味”是剪纸艺术的主要特征。剪纸经过无数劳动者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彩剪纸、勾绘剪纸、木印剪纸等多种表现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从这些美丽的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图案,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看到戏曲和神话故事,看到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看到劳动者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中国民间的吉祥剪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和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礼花”;从美化环境的“炕围花”、“顶棚花”,到用作刺绣花样的“鞋花”、“荷包花”,寓意吉祥的剪纸,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剪纸中常见的吉祥题材有福、禄、寿、喜、如意、鹤寿双全、长命富贵、连年有余、岁寒三友、四君子花、鲤鱼跳龙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的剪纸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升华。

(摘编自孙建君《重新发现剪纸的文化意义》,《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中国民间剪纸是普通人生活的写照,也是期望幸福美好的思想寄托。它的题材包罗万象,以“生产、生活、生命”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眼里看到、手中做到、心中想到的都可以剪成寓意丰富、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通过淳朴活泼的表现手法,在看似不相于不合理的形象中,包含深刻思想、生动优美的艺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民间剪纸通过艺术手段呈现意象之美,如《麻姑献寿》的思想内容,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祝福健康长寿的意象主题;《金玉满堂》《五谷丰登》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祈愿生活富足的意象主题。剪纸是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

传统艺术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作为传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剪纸同样地看到作品本身表现的完美形态,而且能休会画面之外的意象之美。如《春江花月夜》这幅剪纸作品中,画面描绘了人们荡舟江面的美景并引发联想:夕阳西下月亮升起,春江两岸层峦叠,花枝异影,水面波心荡月,浆橹添声,人们驾着轻舟在江中漫游,是何等的诗情画意。优秀的剪纸作品是融意境与形象于一体的,不仅有形的意境之美,而且蕴含着无形的生动意蕴。民间剪纸通常采用谐音表意、指事会意等手法,表达美好的愿望和渴求。谐音表意是通过画面中形象的读音所产生的谐音来表达美好祝福的意用。如“鸡”与“吉”谐音,构成了“室上大吉”:“蝠”与“福”谐音,蝙蝠的形象就成了福运的象征。指事会意是指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某些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形象以吉祥的意味。如龟鹤、灵芝等象征长寿,鸳鸯象征爱情。人们看到这些形象就会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美好寓意,这种含蓄优美的表达方式,使民间剪纸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彩。

(摘编自郭云月《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意象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中“中国剪纸”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就有相关记载,明清时期剪纸工艺走向鼎盛。但由于材料多为纸张,又出自民间,所以难以保存。 B . 中国民间剪纸是普通人生活的写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山西的剪纸朴素豪放,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 C . 中国剪纸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性,带有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因而在平面上用剪(或刻)刀进行造型的“剪刀味”是剪纸艺术的主要特征。 D . 剪纸具有鲜明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常常通过淳朴活泼的表现手法呈现寓意丰富、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表达美好的意象主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衣物上添加花纹,将人物的头发剪成镂空状,把动物的羽毛夸张成锯齿状,这些细节更好地表现了剪纸对象的特点,也强化了剪纸的装饰艺术。 B . 无论是贴在窗棂上的“窗花”,还是祭神祀祖的“供花”,或者刺绣花样的“荷包花”,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吉祥剪纸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 C . 优秀的民间剪纸和传统艺术都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如剪纸作品《春江花月夜》兼具有形的意境之美和无形的生动意蕴,与张若虚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民间剪纸通常采用“室上大吉”谐音表意和“鸳鸯”指事会意等手法,表达美好祝福的意图。这种含蓄优美的表达方式,使民间剪纸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彩。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剪纸的意象特点和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熜暖心

宣迪淼

家乡有句古话:手捧六谷(玉米)棒,脚下一火熜,赛过活神仙。

烘火熜是绍兴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儿,是过去农耕社会农村冬天里不可或缺的宝贝,几乎家家户户都人手一个火熜。在那物质匮乏的时光里,家里可以没有鱼,没有肉,没有温暖的棉衣,但绝不可能没有火熜,火熜是昔日广泛流行的取暖用具。

火熜是个土名,它的书名叫火炉,主要包括手炉和脚炉。《红楼梦》第九回曾写到,宝玉入学堂就学,袭人细心地给宝玉准备了火炉,“脚炉手炉也交出去了,你可逼着他们给你笼上。”可见,古时富人家的孩子上学堂都用火熜取暖。

火熜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火熜、铜火熜、洋铁火熜三类,其形状也繁多,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其中使用铜火熜最为普遍。

铜火熜一般都用黄铜、紫铜制成,也有少数是白铜的。通常中间是一个薄薄的圆形桶体,下端铆接着较厚的底部,上面是一个可以脱卸的盖子,装有半圆形的提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通常是它的散热区——火熜盖,贵重的火熜盖以镂空的技法制作而成,雕刻的艺术形象常有喜鹊绕梅、五蝶捧寿、梅兰竹菊等美丽纹形,跟熜身用浮雕的工艺绘成的人物山水、福禄寿喜、花鸟虫鱼等花纹映衬,相得益彰,可谓是艺术和实用价值完美结合的实用器。

孩提时,我的曾祖母常随身带一个圆形的铜火熜,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黄豆那么大的小孔,我一直纳闷到底有多少个孔呢?可一直不敢凑上脸去数,因为曾祖母曾神秘地对我说,如果小孩去数小孔的数目,他的脸上就会长上与小孔同等数量的麻子。现在自然明白,麻子与小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曾祖母怕我受烫才是事理的内核。

篾火熜在家乡产毛竹的山区用得比较普遍,山里人家有个谜语:祝(竹)家的囡,姚(窑)家配,像篮不拎菜,当中焐焦灰——谜底就是火熜。民谚喻物理,这个谜语清楚地说明了篾火熜的结构组成:内胎是经过民间缸窑锻烧而成陶土制的钵,外包篾片篾丝编打的篾壳,篾壳构图很漂亮,好似一只花篮,身上再栽一条如茶壶柄的把手,俗称为提柄。

火熜最主要的功用是取暖。入冬后,百姓人家在火熜中燃上木炭、锯末或砻糠等,大伙把手和腿脚都烤得暖融融的,这样子十分舒适。宋范成大有诗云“为问灞桥风雪里,何如田舍火炉头”,他对平常田舍人家的炉火暖身的光景由衷地羡慕。

三九腊月,古时的士人们也遍用火熜,除了在家拥炉而读、衙门办公使用,在出门访友,乘车坐轿时经常也带上一个烧得旺旺的火熜。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描摹初冬官府诗说“昨夜新霜满玉阶,初冬处处火炉开。中官逐院传宣赐,南国诸侯进橘来。”初冬一来,他与同僚获旨用上了火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元人张翥有诗“水远天低。雪意垂垂。火炉头、煨芋燃萁。”诗里道出了火熜的另一个功用是可以烘烤,煨烤食物、年糕、六谷(玉米)、芋艿和番薯等,边取暖边亲手烘烤些五谷杂粮,若是再温一壶土酒,又不担心酒驾,自由自在走上几口,倒真有帝王之气象。

想起冰心先生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回忆:“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有情人追忆似水年华,心音切切。回想起我的童年时代,下雪天起床,准能看见外屋摆放着一个火熜,火熜盖上,烘着我的棉裤棉鞋,母亲在旁小心守着,真是母爱挚挚。再想起我儿子出生后,岳母找过来的第一件护儿物竟是火熜,她递给我们的话语大意是,火熜在屋檐外火红的,图吉利,还能为外孙烘尿布,老办法接地气哩。

火熜火红火红,里面燃的是母爱,让人刻骨铭心。

红烛红窗红装束,新房新户新人来。家乡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逢女儿出嫁,娘家都得陪嫁一个火熜,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由女儿带到夫家,娘家人还须在火熜里点一支烟拿回家中,祈愿双方都红红火火的。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来说,延续香火是火熜的象征寓意。

烘火熜有温度,有气氛,有香味,有意蕴。

今天,烘火熜之举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可围着家人烘火熜的暖暖情结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火熜编织了生命暖和的部分,让那些岁月的日子,布满了暖人的光和热。

今又冬夜,入梦,发现六谷已经煨熟,发出“咯嘎、咯嘎”的脆响……

  1. (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 (2) 结合具体文句,体会文章结尾的妙处。
  3. (3)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有什么作用?(6 分)
  4. (4) 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火熜暖心”包含的多层意蕴。(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子灯

汪曾祺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风头,风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

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金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

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

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1. (1) 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语句。

    ①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

    ②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2. (2) 分析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3. (3) 试比较这篇小说中的孙淑芸与《祝福》里的祥林嫂两位人物的异同。
  4. (4) 有人认为,本文在倒数第二段“她的房门锁了起来”处收尾即可。你认为作者为何要添上最后一段作为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讳,誋也,从言,韦声。”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

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还有的因为汉字形相同或相似而避讳,如“罪”本作“辠”,由于“辠”和“皇”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辠”字改为“罪”。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而讳。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

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讳”字代替,这也是以“讳”代替名字的开始。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宇,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第四种是改变汉字读音。这种避讳方式是在说话或者诵读的时候,遇到所要避讳的字就变更其读音,或者直接读作他字。最后就是用红纸或者黄纸将避讳的汉字覆盖。如果犯天子讳,则用黄纸,因为黄色是我国古代所谓的正色之一。

避讳这种现象充斥于各种各样的文史典籍之中,也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避讳造成了汉使用的混乱,使得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空宇,影响后人阅读。同时,它也造成了材料失真,给甄别、使用文史材料带来困难。但避讳有时也可化腐朽为神奇。讳字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避讳字和避讳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避讳字校勘古籍,为书中的脱、讹、错、衍提供参考。避讳也会对语言学产生影响。首先是为汉语词汇增加新的义项—名讳。其次是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但也造成了怪诞词及词的怪诞用法,失其义理。再次,避讳也产生了大量的残缺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而今所见传世清代刊本书籍,凡是与清帝名同诸字莫不缺笔,则几乎成为定例。

避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字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每每都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的王朝。避讳于古代汉文化影响至广、至深、至巨,特别是和文字的影响相辅相成。

(摘编自石佳豪《汉字避讳文化微探》)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避讳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文史典籍中出现过,它对古代汉文化影响至广、至深、至巨。 B . 避讳文化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表现为汉字有其特定读音、含义及固有的书写形式。 C . 避讳是在文化生活方式上回避相关名物的现象,这一现象与迷信、畏惧的心理或政治、礼制等因素有关。 D . 避讳对语言学产生了影响,避讳带来的新读音、新词语,导致了失其义理的怪诞词及词的怪诞用法的出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避”“讳”二字的字意出发,引出了对“避讳”这一社会现象的定义。 B . 文章对于避讳现象带来的问题及避讳的积极意义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C . 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证明了汉字避讳的运用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 D . 文章论述了避讳是什么,避讳的规则、方法及影响,全文是逐层递进的结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代《尚书·夏书》中,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的名讳,一般遇到“胤”字就作符号“口”处理,即表示空白文。这是运用了将避讳的汉字覆盖的方法来避讳。 B . 《红楼梦》中有很多的避讳。林黛玉写字遇着“敏”字,都要减一二笔,这是避讳中的缺省笔画的方法。 C . 宋神宗名赵项,为避“顼”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同音字“旭”字一概写为“从日从九”,这是避讳中拆字方法的具体运用。 D . 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有丰富的文字、文化信息,所以常常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赣上食莲有感

【宋】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 , 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 , 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 , 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注释】① (jí):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这里形容莲子挤在一个莲房,尖头一一露在外边。②幺荷:指莲心。③甘餐恐腊毒:香甜的东西吃久了会受毒害。④素食:吃白食,指尸位素餐。⑤制芙蓉裳:用莲花做衣裳,象征人的高洁。出自《楚辞•涉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 (1) 周敦颐《爱莲说》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操守。此诗中亦有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而诗人显然是少数食莲知味之人,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诗人所知之“味”的?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古代咏怀诗是诗人抒发怀抱情志的诗。①李白蔑视权贵,“”,表现孤高自傲的个性;②杜甫登高感慨,“”,抒发虽困顿而忧国的感情;③陆游用典明志,“”,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施展抱负;④辛弃疾遥想当年,“”,表达抗敌救国的豪情。他们都是有大理想、大情怀的人,是大写的中国人!

Without _____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specific conditions, you can't have ______ say over the only-child policy.

A . a; the B . the; a C . a; a; D . the; the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张飞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三姓家奴”指谁?张飞为什么称其为“三姓家奴”?
Space exploration has been made ______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 it possible B . it was possible C . that possible D . possible
— Why is it _________ Mr. Smith seldom mentions his childhood?

— Perhaps he suffered a lot in his childhood.

A . 不填 B . what C . how D . that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14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官员来到舟山,领略了“诗画浙江”的海岛风情:在“南海观音”前,他们为东方佛教文化所吸引;在普济禅寺,又叹服于杰出的古代建筑工艺。 B . “小候鸟驿站”活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服务暑假到杭州来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教师志愿者对“小候鸟”们的专业化的陪伴,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C . 由此可见,政府不仅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商人们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且普通百姓也能发家致富,只有指向这一目标的政策才能得到普罗大众的支持。 D . 2020年12月的前半个月,杭州日照总时间仅7.9小时,平均日照时间为0.5小时/天,而历史同期值为4.5小时/天,少了整整9倍,创下了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日照时间的新低。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项。

iPads vs. Textbooks

    What if you could have your whole backpack at the touch of your fingertips? 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Apple iPads release, 25million were sol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use iPads for all sorts of different things, but one of their finest qualities is the ability to be a textbook.

    To begin with, iPad are less expensive. Textbooks become outdated and schools have to buy new books, but with an iPad schools can update them for free. Schools don't have to spend $500 every year for iPads because they last a while and can be updated.

    Students usually have multiple classes, which results in multiple textbooks. Heavy backpacks filled with books can cause back problem. A solution to that is an iPad, which only weighs 1.33 pounds and can hold all of a student's textbooks.

    Third, schools should get rid of their textbooks and get iPads because they have more capabilities. Some might think all of the apps are distracting, but the apps actually make iPads more efficient. Textbooks cannot do those tasks, but iPads can easily do them with just a tap of the fingertip.

    Lastly, iPads are a better choice for schools instead of textbooks because these devices allow students to access their learning anywhere at any time. With iPads, they find it easier to get their homework done.

    In conclusion, schools should get rid of their clumsy textbooks and switch to iPads. iPads have allowed this generation to have their entire backpack in the palm of their hands.

These tablets are perfect for busy students.

B. Second, iPads cost less and are more popular.

C. Therefore, they can use the saved money for other programs.

D. iPads have already replaced textbooks in over 600 American counties.

E. Moreover, in high school, textbooks have an average of 4.8 pounds each.

F. Schools have every reason to do away with their school books and switch to iPads.

G. iPads absorb the need to buy calculators, dictionaries, and other items that are found within the device.

A sense of ________ is _____ it takes for a comedian to perform well in a comedy.

A . humor; what B . humorous; what C . harmony; that D . harmonious    ; that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家种的美人蕉和铁树,长着长着都向一旁倾斜而去,         

①其原因不是别的,是周围的树太拥挤

②原因不是别的,是头上盖有其他树冠

③如果它们不扭头折腰另谋出路

④如果它们不拼命地拉长自己

⑤最上端的树梢就抓不到阳光

⑥就会失去日照

⑦我家林子里的很多梓树瘦弱细长,俨然有“骨感美”

A . ②③⑤⑦①④⑥ B . ①③⑥⑦②④⑤ C . ②③⑥⑦①④⑤ D . ①④⑤⑦②③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 , 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并不是因为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 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文化教养、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Each of us is likely to develop a personal _______ for certain types of entertainment.

A . preference B . interest C . habit D . feature
December saw a more than average rainfall; __________, the possibility of a drought is still strong.

A . therefore B . nonetheless C . whereas D . although
— So you haven't read the information form?

— ________ makes the matter worse is that I don't have a single copy.

A . It B . What C . That D . Which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农耕为主业,具有“耕读传家”的人文传统。到 2019 年 6月,我国共有 6819 座国家级传统村落,这是对乡村遗产的有力保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之所以如此,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从而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既有居住的功能,也有家园的意义。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对乡土建筑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其表象与形式,而要深入了解隐藏在其传统建筑材料、建造技法以及建筑形式背后的思维理念。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乡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如传统村落所推崇的德业相劝、和谐永续,对当代乡村的建设与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乡土建筑多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的观念,保留着更明显的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特征,展现了自给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及“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乡村聚落中建筑之间的整体布局并无定式,但井然有序,形成了东方式富有韵律的审美,但这却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因自治管理而形成的有序格局和韵律十足的风貌,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乡村中建房、修筑水利、红白喜事等大型活动均需集体协作完成,由此形成以族长或寨老为中心的公共事务调节机制,体现在乡土建筑中就是宅与宅之间总会“留有余地”,自家建房不能损坏他家利益,这一制度性设计同样体现在诸如梯田轮水灌溉、墓地择址协商等其它事务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地理的阻隔,造成匠俗、匠意、匠技的不同,形成了乡土建筑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这些散落在我国广袤土地上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特征明显的乡村聚落和乡土建筑群,在城市面貌愈发趋同的今天,已然成为中国地域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证明和传承保障。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保护乡村遗产的实践工作中,应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对古村落中的老房子进行修缮的“拯救老屋”行动,是比较有益的尝试。位于福建省的永泰庄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老屋出现倒塌损毁等现象。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永泰庄寨成立了庄寨保护与发展中心,即庄寨理事会,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被组织起来的当地居民,有的以传统工匠身份参与修缮,有的作为庄寨日常使用者负责维护监督。老屋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这些乡村遗产真正融入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贵州石阡县楼上村也是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的典型代表。当地居民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居民们在与廖贤河保持距离的山坡处选址,坐拥大片梯田。而其间的山水草木,不仅给予了人们基本的生存载体,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便利的物质材料。龙洞湾、天福井、野猫洞等天然泉眼,是楼上村村民主要的耕作与生活之源。村民以分导建渠的方式,依循着地势与水源高程的差异,将耕地分为稻作、旱作分片轮作,有序合理地保证了不同空间和时间下水和土地的有效利用。乡村遗产成为变化着的活态景观系统,乡村遗产保护范围不再局限于几处重要建筑,还囊括了建筑空间、田园山水与自然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无形扩展,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增大,进行乡村遗产保护,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比如位于浙江省的诸葛村,自古产药材,随着历史的推进,村中的中药业、商业和农业并行发展,突破了既有的村落空间限制。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试行对外旅游开放,主动保护村内文物,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的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乡村遗产保护,离不开人们对乡土的眷恋激发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要不断深化对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具体认知,理解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差异。

(摘编自《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人民日报》2020年06月27日08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散落于村镇中的乡土建筑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家园意义,是乡居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 B . 作为地域文化多样性重要明证的乡村聚落,与面貌趋同的城市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乡土建筑群没有整体规划布局。 C . 永泰庄寨的居民自发地参与“拯救老屋”行动,保护了文化遗产,也将乡村遗产真正融入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D . 多种行业的并行发展更新了原有村落空间与格局,促使上世纪 90 年代后的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的典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注乡土建筑本体价值并进一步研究其中包含的诸多关系,能更深入地了解乡村遗产视野下乡土建筑的价值。 B . 把保护重点乡土建筑与保护建筑空间、田园山水、自然环境进行融合,乡村遗产将有可能成为活态景观系统。 C . 乡村空间的进一步开放,乡村边界的不断扩展带来的人员流动,乡村“破界”为城镇的可能性也将随之增大。 D . 不断深化具体认知、理解地区联系与差异、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将有助于乡村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建筑范畴的一项是(   )
    A . 集居住、防卫于一体的广东开平碉楼 B . 以石为墙、海草为顶的胶东海草房 C . 君臣合祀、朱红飞檐的成都武侯祠 D . 依崖而建、层层叠叠的新疆高台民居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乡村遗产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乡村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