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张廉卿序
【清】吴汝纶
孙况、扬雄,世传所称大贤,其著书皆以成名乎后世。而孙卿书称说舂申,《法言》叹安汉公①之懿 , 皆干世论之不韪,载而以告万世者,世以此颇怪之。吾则以谓凡著书者,君子不自得于时者之所为作也。
凡所以不自得者,君子之道,不枉实以谀人,而当世贵人在势者,必好人谀已。十人谀之,一人不谀,则贵人恶其做己,十人者恶其异已。贵人与贵人比肩于上,十人与十人比肩于下,上恶其傲,下恶其异,虽穷天地、横四海,而无与容吾身,吾且于书也何有?于此有一在势者,虽甚恶之,而犹敬乎其名而不之害伤,则君子俯嘿②而就容焉,而以成吾书。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已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察其褒讥所寓,得其疑且似者,且曰“此诗我也,此怨非我也”,则从而齕之矣。盖必其章章然称道叹羡我也,大乃始慭置而相忘焉。拔君子也,其志话,其行危。其不枉卖而谀人众。著于天下后世。及其为书,则往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以为吾意之是非,后有君子读吾书而可以自得之矣,安取彼訔訔察察者为?嗟夫!此殆君子所遭之不幸,其用意至可悲。而《诗》三百篇所为,主文而谲谏,孔子之《春秋》所为,定、哀之际微辞者也。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二子之书,意其在此。
吾既推而得之,会吾友张廉卿北来,乃为书告之。复书曰:“子言殆是也。”盖自廉卿之北游,五年于兹,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今兹湖北大吏走书币,因李相国③聘廉卿而南,都讲于江汉。廉卿,今世之孙扬也。见今贵人在势,皆折节下贤,不好人谀己,其所遭,孙、扬远不如。其北来也,自李相国已下皆尊师之。老而思欲南归,而湖北君所居乡,其大吏又慕声礼下之如此。吾知廉卿可以直道正辞,立信文以垂示后世,无所不自得者。独吾离石友,无以考道问业,疑无问,得无告,于其归不能无怏怏也。因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书赠之,以为别。
【注释】①安汉公: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元年),以王葬为太傅,号安汉公。②俯嘿:低头无语。③李相国:李鸿章,因其时李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故称相国。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言》叹安汉公之懿 懿:美德
B . 不枉实以谀人 枉:歪曲
C . 主文而谲谏 谲:多变
D . 子言殆是也 殆:大概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而孙卿书称说春申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 而犹敬乎其名而不之害伤 恐年岁之不吾与
C . 乃为书告之 乃有所不得已也
D . 因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况曾在著作中称颂春申君;西汉末年扬雄著有《法言》,赞扬王莽。世人皆以为阿谀之辞,作者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
B . 君子品行高洁,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在著书时,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多“微辞”,在作者看来,其用意令人悲叹。
C . 作者称赞张廉卿就是当今的孙况、扬雄,对李相国等贵人多有谀词,这是作者以“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期望后世能明白他的心志。
D . 文章从世人对孙况、扬雄的批评说起,议论为主;后叙写两人友谊,交代写作缘由。全文旨在说明作家著书立说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己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
②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
答案: C
D
C
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①然而这种人,虽然敬重君子的名声,(但)原本就知道他不阿谀自己,一听到有著作问世就马上找来查看。②孔融、祢衡这些人,却违背、改变了这一原则,以至最终遭遇祸害,至死都不明白,难道不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