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五年级语文试题

活学活用课内课外的积累,根据要求填空。
  1. (1) 唐国强、邓亚萍、杨澜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这三个人的姓名按姓氏笔画由少到多排列依次为,按音序排列依次为
  2. (2) 我能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

    疾病         知识         信息         文明

  3. (3)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龙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像等带有“龙”字的成语,都表示赞颂和祝福。
选择不正确的读音。

聆(lín  líng)  炽(chì  zhì)   沛(pèi  fèi)

渗(cān  shèn) 澜(nán  lán)  犷(guǎng  kuàng)

填一填。

①刘备访贤——②关公放曹操——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tíng

jǔ   jiáo

yòu   zhì

shā   mò

qiū   yǐn

zhěn   tóu

chú   tóu

chéng   rèn

用所给的字组词填空。

发现    发明   顽强    顽固

①在探险的途中,他了许多恐龙化石。

②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共获得技术专利355项。

②虽然他经受过很多次打击,但他依然地生活着。

②在攻打119高地时,解放军战士遭受到敌人的抵抗。

课外阅读

铅笔头的故事

    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但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还有一个不良习惯:手里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兴之所至,会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一度,他被人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

    进校第十年,他四十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十年“涂鸦的结晶”。但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一场无情的嘲弄。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邪想异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泡汤。

    他不甘心,决定不改初衷,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了十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这样,他二十年的心血,因为一支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他没有气馁。相反,许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他自己想办法,经过东凑西借,自筹资金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四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还向他的“铅笔头”事件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两年后,他在一只小老鼠身上实验获得成功。

    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基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基聊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四十多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嘲弄:

    ②蜂拥而至:

  2. (2)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从文章梳理出关键词语填在方框里。

    进校第十年→→两年后→

  3. (3) 本文也可以按事情顺序来梳理,找出关键语句,提炼成关键词,填写在方框里。

    信笔涂鸦→→进一步完善→→获得诺贝尔奖

  4. (4) 铅笔头给马里奥·卡佩基带来灵感和幸运,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铅笔头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课内阅读。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 (1)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2. (2) 找出描写廉颇心理活动的句子。
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周瑜知道了,我的计划完了。

诸葛亮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下列不是我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的一项是(    )
A . 梁山伯 B . 孟姜女 C . 孙悟空 D . 白素贞
读课文《将相和》,看看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选择正确的答案。

A.顾大局,识大体。    B.勇敢机智    C.不畏强暴    D.耿直畅快

  1. (1)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 (2)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 (3)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 (4)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哲学

文/董瑄修

    我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上过几天学,识字不多,但她朴实的语言闪烁着智慧与哲思的光芒。

    小时候,有一次在田里干农活,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在头顶蓝蓝的天空中

       【甲】地飞着,不时发出畅快的叫声。母亲见了,说:“鸟儿中只有大雁最有学问,人家会写字,你看看“人”字写得多好——做人多好啊,就连鸟儿也想做人。但有的人做的事却没个人样儿,倒不如这鸟儿。”我家的母鸡下蛋了,拍着翅膀        【乙】地跑到主人面前邀功:“个大啊,个大啊。”母亲抓把米赶紧喂它,嘴里还念叨着:“你的功劳我看着呢,不会亏待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嘛。”做饭的时候我帮母亲削土豆皮,她喃喃自语:“土豆、红薯农药最少,因为它们很少生虫子。”我问母亲:“为什么它们很少生虫子呢?”母亲说:“它们谦虚呗。它们有了果实就在土里默默地生长,不像辣椒、豆角那么招摇,有一点果实就高高地挂在枝梢,当然‘招蜂引蝶’了。”

    藕从家里的池塘里挖出来,用清水洗净后白白胖胖的。母亲说:“藕是荷生的,是荷的孩子。这孩子多坚强,在那样的环境里竟然没有被染脏。瞧,它多白啊!”

    农闲时,父亲常常带着我和母亲到河边撒网捕鱼。即使运气不好捕不到多少鱼,母亲也要父亲把小鱼丢进水里。她说:“不能赶尽杀绝了,细水长流呀!”我很惊奇,母亲竟然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大局意识。

    我家院中有棵高大的柿子树。到了秋天柿子红了的时候,整个树冠便像燃烧的火团。母亲总是让父亲留下树顶端的柿子。树顶端的柿子因为阳光充足,长得又大又圆,不摘下来我觉得怪可惜的。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摘,母亲说“鸟儿为树捉虫忙碌一年了,留点犒劳它们吧。人太贪心,树儿会不高兴的,来年它就不会结那么多果子了。”

    在我看来,母亲虽不会高谈阔论,但她的话语里充满了智慧,她的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我自叹不如。

(摘自《特别关注》)

  1.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甲】【乙】空白处

    【甲】:悠然 散乱【乙】:自豪 自满

  2. (2) 母亲看到排着“人”字形的雁阵时所说的话包含的哲理是(    )。

    A.团结协作,永不分离B.认真做事,做个人样

    C执着向前,永不放弃D.鸟有人样,人没鸟样

  3. (3) 母亲对邀功的母鸡念叨的一番话,告诫人们不要,但也应该。而母亲关于土豆、红薯、辣椒和豆角所说的一席话,告诉人们要,不要
  4. (4) 除了以上题中提到的母亲的话外,母亲的其他话同样富有哲理,选择一处,并写出你的理解。
  5. (5) 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选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母亲的品质,我想到的是“”、“”、“”。
选词填空。

必然  果然  既然  显然

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这()是一种刁难。如果完不成任务,诸葛亮()会受罚。可诸葛亮()知道周瑜的计划,为什么还满口答应呢?原来他已经胸有成竹。(),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

给句子加标点。

①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

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②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 (1) 选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
  2. (2) 读了选文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含这几类: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二是根据建造的;三是
  3. (3) 选文第2自然段采用了的构段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是句,有的作用。
  4. (4)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5. (5)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句中的“凡是”“统统”能删掉吗?为什么?
  6. (6) “对举”是指将两种事物并排列出,并使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照的描写方法。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就是用了这种方法。请发挥你的想象,学着画横线的句子,来写写圆明园中收藏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吧!
缩句

①范仲淹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

②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课外阅读我能行。

读书破万卷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前这位文弱的少年用一年时间要读完数万卷书,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

    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整理出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中国思想史》一书从他的笔下诞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后来的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

  1. (1) 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
  2. (2) 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
  3. (3) 少年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
  4. (4)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古文阅读。

卧薪尝胆

    吴既赦①(shè)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⑤(rǔ)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ɡ)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②反:同“返”,返回。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④坐:同“座”,座位。⑤女:同“汝”,你。⑥折节:放下身架。⑦振:同“赈”,救济。⑧吊:慰问。

  1. (1) 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厚遇宾客(    )

    A.相遇      B.对待,款待      C.机会

    ②置胆于坐(    )

    A.坐下      B.椅子      C.座位

  2. (2) “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
  3. (3) 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    )描写。
    A . 语言 B . 心理 C . 动作 D . 神态
  4. (4) 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音错误的(    )
A . 螃蟹(páng xiè) B . 咂嘴(zhā zuǐ) C . 拖沓(tuō tà)
查字典填空。
  1. (1) “歇”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
  2. (2) “揪”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