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课外阅读
铅笔头的故事
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但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还有一个不良习惯:手里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兴之所至,会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一度,他被人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
进校第十年,他四十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十年“涂鸦的结晶”。但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一场无情的嘲弄。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邪想异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泡汤。
他不甘心,决定不改初衷,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了十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这样,他二十年的心血,因为一支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他没有气馁。相反,许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他自己想办法,经过东凑西借,自筹资金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四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还向他的“铅笔头”事件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两年后,他在一只小老鼠身上实验获得成功。
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基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基聊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四十多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嘲弄:
②蜂拥而至:
(2)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从文章梳理出关键词语填在方框里。
进校第十年→→→两年后→
(3)
本文也可以按事情顺序来梳理,找出关键语句,提炼成关键词,填写在方框里。
信笔涂鸦→→→进一步完善→→→获得诺贝尔奖
(4)
铅笔头给马里奥·卡佩基带来灵感和幸运,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铅笔头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答案: 【1】嘲笑,戏弄。文中指青年教师把重要的设想提交学校之后受到了嘲讽。【2】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进来。本文指卡佩基获得诺贝尔奖后记者们一窝蜂地来采访他的样子。
【1】又费去了十年的时光【2】四年之后【3】到2007年
【1】完成设想【2】做完初步测试【3】应用于实践【4】实验获得成功
我们要不因打击放弃自己的理想,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