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据考证,唐朝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之一。与该报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发明是(    )

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术③雕版印刷术④转轮排字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张择端的《天工开物》描绘了北宋的城市社会生活。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展……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促使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因素不包括(    )
A . 科学技术上的领先 B .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C . 废除奴隶制,扫除了经济发展障碍 D . 南北战争后得到大量的劳动力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埃及独立 B . “非洲独立年” C . 印度独立 D . 纳米比亚独立
秦朝统一文字后,日常文书来往中,逐渐通用一种便于书写的字体是( )
A . 大篆 B . 小篆 C . 隶书 D . 楷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号召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农具,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土地改革迅速在新解放区展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摘编自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

1958-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表
1958年 20000万吨
1959年 17000万吨
1960年 14350万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旨在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三个阶段。
  3. (3) 材料三表格中全国粮食产量从1958年到196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食产量变化与哪两大探索失误有关?
“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是(    )
A . 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 . 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 . 驻扎有外国军队 D . 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 先秦著作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B . 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C .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 . 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如图是太原出土的北齐徐显秀墓的一个壁画。小高同学发现了一个细节:“有个小哥居然背着马扎!”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课下了解到这个马扎在当时叫“胡床”,并搜集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内迁各族的习俗影响了汉族 B . 徐显秀生活太奢华 C .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 . 晋朝人不喜欢胡床
比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

A . 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B . 坚持武装斗争 C .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 . 借鉴苏联经验
曾称赞傅作义“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在哪次战役中接受和平改编,使人民避免了战争之苦?(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宏观的角度来探究过去,即从长时段和跨学科两方面的视角来探究历史,远距离、大范围观察才能认清历史大脉络。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领导的政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三次大革命”是指什么?
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
A . 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 . 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 .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极世界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
A . 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 .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 .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报刊杂志与“第三期”有关的是

  A.《申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         D.《新青年》

中共主张释放进行七年“剿共”战争的蒋介石的根本目的是(  

A 争取人民群众的欢迎               B 博取蒋介石的好感

C 打击蒋介石政府                   D 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日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的修筑者是

A.大禹                        B.申侯

C.商鞅                        D.李冰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经济局面?他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最近更新